:::

關於肺癌手術的治療趨勢

胸腔外科 陳忠蔚主任  

  關於肺癌手術的治療趨勢(相關圖片)    美國,不分男女癌症死因的首位都是肺癌。而台灣男性以肝癌和肺癌為二大殺手,在台灣女性方面,肺癌更是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但是整體言之,過去肺癌的治療成果還是不免令人失望,五年存活率不到15%。然而,近年來隨著新藥的使用與新治療策略的發展,綜合手術、放射線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傳統化學治療與新一代的標靶藥物)的雙重或多重治療方式,使得肺癌的治療趨於複雜多面。肺癌可大致分為二大類: 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以藥物為主,故在此不多討論。
     

      以早期的疾病而言(指的是第一期或第二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切除仍然是治療的首選。在肺部功能許可的情形下,會建議患者接受肺葉切除及淋巴腺完全清除手術,可以達到最好的治癒效果。只是在所有的肺癌病患中,這些早期發現的病人卻不到三成。所以正確的分期檢查是相當重要的。除了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外,腦部的掃描、骨頭的掃描、腹部臟器的掃描、支氣管內視鏡檢查及切片、電腦斷層導引腫瘤切片、胸腔內淋巴腺的病理切片檢查及腫瘤指標的抽血檢驗等等,都是必須在進行手術前完成的項目。近年來使用正子掃描(PET scan)來評估腫瘤分布狀況的效果亦頗受注目。


      傳統的肺葉切除手術在近十年來正不斷在改進當中,必須先澄清的是,大部分的肺部手術並不會由正前方切開胸骨。肺部手術採用的是側邊開胸,從胸部側面二根肋骨間的空隙進入胸腔。是故傳統上為了增加手術操作空間,往往會切斷一根肋骨。(只是切斷一小段,並不是整根肋骨切除。)但是傷口需要約30公分長才足以進行手術,傷口的大小當然直接影響了手術後的疼痛與復原狀況。還有不少病人以為,手術本身會使得癌細胞擴散,加速病人死亡,因而延誤手術治療的時機。要知道癌症手術的最大原則就是”切乾淨”,無法切除的腫瘤是不適用於外科治療的,如果經外科醫師評估可以手術,一定要爭取治療時效,和醫師充分合作。其實說穿了,能夠手術治療的肺癌病人,基本上都算是「幸運」的,至少意味著腫瘤尚侷限在肺臟內,醫師才會讓病人冒著這麼大的風險動手術。


      關於肺癌手術的治療趨勢(相關圖片)肺葉切除手術因為胸腔鏡的普及產生了演變,胸腔鏡手術自1991年後,短短幾年中已風行全球,目前在亞東紀念醫院幾乎所有的肺葉切除手術都會使用到胸腔鏡。對於肺癌,胸腔鏡手術可用於手術正式進行前的分期,約有百分之五的肺癌病人於胸腔鏡檢查時,會發現意外的轉移病灶,此時就只好中止手術,讓病人改用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這樣的作法可避免讓病人白挨一刀。由於內視鏡的傷口小、復原快,比較不會干擾後續的治療
      

      內視鏡普及,內視鏡自動縫合器之改善,也使傳統的開胸手術傷口不斷的縮小,以往動輒30公分的大傷口幾乎已不復見。在胸腔內視鏡輔助之下,早期的肺癌甚至3到5公分的傷口就足以完成手術。也不再需要切斷肋骨來增加操作空間,所以住院時間可再縮短至1週以內。(一般傳統肺癌手術後約七至十四天,如果傷口癒合良好,才可出院。) 往往是手術3、4天後告知患者可以出院了,他們才驚覺原來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採用胸腔內視鏡切除肺葉其實切除的範圍和傳統開胸手術是一模一樣的,都必須做到肺葉切除及淋巴腺全清除才算完成。所以不用擔心會有”偷工減料”的情形發生,只是目前對於內視鏡自動縫合器需有部份自費負擔。


      肺部的切除手術難免會造成患者肺功能受損,經手術切除掉的肺葉是永遠無法再生的。每個人都有5片肺葉 : 右側3片左側2片,切掉一片就少一片。所以每一個病人手術前都必須通過肺功能測試評估。切除一片後那剩下的空間怎麼辦? 人的肺部雖然無法再生,但是剩下的肺葉卻可以擴張變大,除了填補切除後的空間外,也可以補償部分失去的肺功能。於手術後的一個月內,是肺功能恢復的重要時期,建議患者於手術後除了休養之外,應儘早開始進行擴胸、腹式呼吸等復健運動,以便能儘快恢復手術後的心肺功能。患者於出院後要注意保持傷口周圍皮膚清潔並定時更換敷料,於手術後2週回門診拆除傷口縫線。


      於手術後另外一個重點是 : 須視最終病理報告來確認腫瘤分期。由於化療藥物的快速進步,第二期以上的患者(只有第一期患者不用)根據目前研究報告均建議進行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以增加治癒率和延長生命。癌症的治療雖然是一場長期抗戰,但是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是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