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新聞

  • 2017年09月18日
  • 聯合報 聯合線上

20170918 醫病溝通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最佳治療

醫病溝通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最佳治療

2017-09-18 聯合線上
50多歲的陳媽媽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己超過十年,雖曾使用生物製劑,卻一度中斷治療,直到關節腫痛發作才再度回到風溼科門診。

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張婷惠醫師 接手後仔細詢問陳媽媽,才發現她是因為打針打到怕,又覺得自己症狀好轉應該「沒事了」,所以才中斷治療;其實她的疾病活性高,關節已留下變形後遺症。了解陳媽媽的想法,在通過健保申請使用小分子口服藥後,因為陳媽媽對「口服」接受度較高,經常從北部到中南部也很方便,病情就控制得比較理想。

「有些問題出在醫病溝通,用藥有不適應、不方便,或其他疑慮,都是可以調整的,重點在於醫師要關心、病人要反應。」張醫師表示,門診有些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在調整藥量時多問幾句,有時會發現是病人自動減藥或根本沒吃藥,原因常常是害怕藥吃多了會有副作用,有時只是因為「藥太大顆太難吞」。所以張醫師 呼?病人「吃藥有困難要說」,而在醫師詢問時也請「照實講」,大部分問題都是可以找到解決方法的;不要覺得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就換醫院換醫師,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需要時間,沒有足夠的了解,醫師難以掌握病情發展。

「人總是對未知、沒有接觸過的事情感到擔心或害怕。」許多患者對於要吃多種藥物心生恐懼,包括生物製劑也曾有病人帶著疑慮,即使傳統口服藥治療效果不好也不願意換藥;面對多種生物製劑,張醫師 指出,目前的確還沒有很好的臨床評估方式,能決定用什麼藥對什麼病人最有效,但副作用、抗藥性等問題不只病人關心,醫師也同樣會謹慎把關,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在抑制發炎反應同時,會影響免疫系統對細菌、病毒的抵抗力,所以要注意感染問題,患者若是曾感染B肝、C肝、結核病,在用藥選擇上會更謹慎。

藥物治療需要醫師的專業判斷,而日常生活則要靠患者的努力。張醫師表示,關節腫痛嚴重時,日常活動要量力而為,多休息、少勞累;但當疼痛高峰期過去了,鼓勵病友增加活動量,適度的運動對於體力、關節活動度、心肺功能等都有幫助,能減少僵硬沾黏等後遺症;長時間不動肌肉量會很快下降,愈不動,體力減退愈快,建議平時多進行和緩的運動,例如散步、快走、水中運動等,都很適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