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蛋不見了? 談『伸縮性睪丸』

小兒外科 蔡煥文醫師/陳芸副院長  

蛋蛋不見了?   談『伸縮性睪丸』(相關圖片)       手爸爸王先生開心地將寶貝兒子從月子中心接回家,為兒子慶祝完滿月後。在幫兒子洗澡時突然發現,陰囊超小的像個小貝殼,而且睪丸時有時無,完全摸不到那種。問了去年生完的大姊,發現他們家哥哥的陰囊又大又垂,睪丸明顯就摸到。這時鄰居說他們家以前老大被診斷是隱睪症需馬上手術,不然會不孕。他很緊張的帶到醫院檢查。怕以後兒子的「命根子」有問題無法傳宗接代。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研判是暫時性的現象,稱為伸縮性或浮動性睪丸,不用太擔心。

       小兒外科門診中常見的「兒童泌尿生殖系統」問題,從外生殖器構造可區分為腹股溝、睪丸、副睪丸、及陰囊問題。最常見的是腹股溝疝氣、陰囊水腫、伸縮性(浮動性)睪丸、隱睪症及睪丸扭轉。

蛋蛋去那兒了呢?
   這得從胚胎時期說起。懷孕時,睪丸在胚胎早期階段於後腹腔形成,約在孕期第8-9個月時,「睪丸引帶」會將睪丸導引至陰囊內,而「提睪肌」就是扮演反作用力。一般正常情況下,當嬰兒足月出生,睪丸應該已經進了陰囊,而且不應該再回去腹股溝甚至腹腔內。所以如果「睪丸引帶」鬆了,或是「睪丸引帶」接錯位置,睪丸就不會被拉下,不會進入陰囊。就算睪丸進了陰囊,此時如果「提睪肌」力量過大,將睪丸往上拉時,睪丸也容易溜回去腹股溝。這樣一下溜出來一下溜回去,像溜溜球一樣,稱為伸縮性或浮動性睪丸。若從出生就沒看過睪丸在陰囊內,則極有可能是「隱睪症」。而「隱睪症」,顧名思義就是在陰囊內「長時間」找不到睪丸,應盡早手術治療,而且這類小朋友的睪丸癌比例相對高。

         陰囊處在人體正中大腿之間。裡面含有睪丸、副睪丸、及輸精管。外層包覆著提睪肌,然後最外層是皺皺的皮膚,不僅保護睪丸,更具有調節溫度的功能。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大約是36.5-37度C,而睪丸喜歡相對較低的溫度(約32-34度C)。若太冷,提睪肌會收縮,將睪丸貼近身體取暖。相反的,當太熱時,提睪肌會放鬆,讓睪丸遠離身體而降溫。這樣才可保護精子免於過熱而失去活動性,也保護睪丸細胞不會過熱而鈣化,最終影響生育甚至睪丸癌病變。

伸縮性(浮動性)睪丸要手術嗎?
         理論上,睪丸降至陰囊後,應完全固定在陰囊內。正常人都有提睪肌,而它的功用就是在冷的時候將睪丸拉靠近身體取暖。其他情況例如:緊張時,大笑,陰囊受刺激或觸摸大腿內側時,它也會收縮。不過不會把睪丸提高至離開陰囊,而且過程只有幾秒鐘,一會兒就會放鬆,讓睪丸回到陰囊底部。

    所以若小朋友連在放鬆、洗澡、睡覺時,睪丸都不常在陰囊內,時常縮至腹股溝或腹股溝上方,只是偶而歸位或需要外力往下推,才能回到陰囊內,很可能就是「伸縮性(浮動性)睪丸」的患者,長期則會影響睪丸的發育。

         伸縮性(浮動性)睪丸需靠家屬在家的觀察、小兒外科門診的醫師檢查。本院必要時會安排睪丸超音波測量睪丸的大小及微小鈣化點的多寡。若是睪丸大小未達此年齡該有的標準,睪丸裡面的鈣化點多,甚至在追蹤半年一年下,睪丸還變小,就會評估手術「睪丸固定術」之必要性。而手術時間只需要15-20分鐘,術後效果良好。術後追蹤睪丸在陰囊位置良好,且大小能進步恢復。

         睪丸不在陰囊內的情況,除了是隱睪症、伸縮性睪丸外,也可能是「睪丸異位」,也就是睪丸跑到其他位置。這需要透過手術將睪丸放回陰囊內,以免功能受損、萎縮、甚至癌化。

         坊間認為自己多拉陰囊,可讓睪丸掉下來,其實是沒有效率也沒有科學根據,建議只要有症狀,應由醫師診治,才不會造成蛋蛋的受損。

小兒外科 蔡煥文醫師/陳芸副院長
專長:小兒腹腔鏡手術(闌尾炎、腸套疊、嬰兒胃幽門狹窄、胃腸穿孔、膽管囊腫等)、小兒胸腔鏡手術(氣胸、膿胸)、部份肺切除、小兒疝氣、舌繫帶、血管瘤、斜頸、隱睪症、浮動性睪丸、割包皮手術、小兒外傷之處理



蛋蛋不見了?   談『伸縮性睪丸』(相關圖片)

 

 

正常陰囊

 

 

蛋蛋不見了?   談『伸縮性睪丸』(相關圖片)


 

 

伸縮性睪丸

 

 

蛋蛋不見了?   談『伸縮性睪丸』(相關圖片)

右側隱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