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知識不斷的累積增長,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醫學教育也跟著不斷的演進。100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學者Abraham Flexner,在1910年針對醫學教育提出了一份重要的改革報告以及幾個革命性的建議,包括把醫學教育從理論轉為實踐,重心放在臨床實踐上,提高教育標準,並增加對社會健康的貢獻。這些建議對當時和未來的醫學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建立了20世紀醫學教育的重要典範制度。
醫學教育變革的重點
在這份報告發表滿100年之際,卡內基基金會在2010年發表一篇文章刊登在著名醫學期刊Academic Medicine,反思了從1910年到2010年百年醫學教育變革,並提及在2010年會更關注現代醫學教育和醫療體系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建議應更強調對臨床實踐的培訓和跨學科學習,把患者和文化納入教學中,並培養學員領導力和創新能力。
因此,提出了幾個醫學教育變革的重點:
* 當我們談論學習成果時,需要設定一致的標準,但學習過程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進行個別化的設計。
* 醫學教育應該強調將知識與臨床經驗整合起來,注重提供全人照護和團隊合作的培訓。
* 學員需要具備自主學習、成長和改進的能力。
* 醫學專業的發展需要專業形成、價值觀和認同的支持和建立。過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規劃,則須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訓練規畫,重視最終訓練出來的醫療專業人員,能展現符合社會期待的能力。
順應醫學教育的變革,要如何培育符合社會期待的醫療專業人員呢?醫學教育訓練需要開始聚焦於成果,在學習進程具有彈性,能分階段的建置訓練目標與學習路徑,學員可自主調控學習。訓練結束時,要能展現整合了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所有必要專業臨床照護能力,展現能有符合社會期待的勝任表現。因此,在這個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架構下,台灣也參考歐美國家加入二大新工具,分別為里程碑(milestones)與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y, 簡稱EPA)在現有的訓練架構中,培育醫療專業人員。
培養符合社會大眾需求與期待,具有良好的醫學知識與病人照護能力
談到里程碑(milestones),在醫學教育中,指的是學習者在特定臨床領域中所達到的特定知識、技能和態度水準,並且可以用來評估學習者的關鍵進展。就好比我們常會說七坐八爬,來看幼兒發展,這就是里程碑的概念。在醫師的養成,我們就會看所須具備的六大核心能力,例如病人照護核心能力,是否有達到該職級應具備的疾病評估能力。而談到可信賴專業活動(EPA),最直觀的說明就會是您能不能信任這位學員獨立執行一些具體的臨床任務和技能。通常,我們會依據訓練程度,立下不同的信任程度來檢視訓練成果,直到學員能勝任獨立執行醫療行為。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有特別提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訓練,提供個別化的學習計畫與進程的原由。最終目的即是在培養符合社會大眾需求與期待,具有良好的醫學知識與病人照護能力,且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能從工作中能不斷的學習及成長,展現出合於制度下之臨床工作的專業素養,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照護專業人員。
結論
亞東醫院為醫學中心等級的教學醫院,各醫療單位兢兢業業在醫療專業上追求卓越持續精進,也積極投入教學訓練,為培育專業醫療人員持續盡心努力。我們從教師培育著手,讓訓練計畫主持人瞭解導入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的概念。之後再向下扎根與橫向拓展,先從畢業後臨床醫學醫師訓練(俗稱PGY訓練)開始進行,再推展到專科醫師訓練,進而拓展到醫事人員培訓。導入歷程更是遵從衛生福利部的指導,轄下各專科醫學會與醫事職類學會的相關建置,齊心投入變革。醫院內部更是由上至下透過醫學教育委員會,以及各單位的臨床能力委員會(Clinical Competency Committee, CCC),確實做好系統性的評核,檢視學員的核心能力進展,期許所訓練的學員能具備專業醫療核心能力,符合社會期待與需求,成為下一代優秀醫療專業人員,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