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新聞

  • 2020年06月27日
  • 蘋果日報

3大特質惹人厭 孩子容易被排擠 衝動 暴怒 不擅社交 家長引導情緒調節

訊息內文照片

少子化的現在,每個孩子都是爸媽珍貴的寶貝,生活優渥、家中堆滿玩具,卻從小缺乏玩伴,有些孩子因此出現交友問題、甚至遭排擠,成為班上的獨行俠。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蔡孟蓉 表示,被排擠的原因很複雜,但總有些讓人討厭的人格特質,其中又以衝動性高、易暴怒、社交技巧弱最為常見,若孩子有上述3種問題,因相處起來讓人有壓力,不只容易交不到朋友,更會成為被討厭的目標,建議家長協助孩子找出原因、加以解決,若努力後仍無法改變現況,也要教導孩子學會「接受」,並給予家庭關愛。

案例故事
剛上小學的小君(化名),似乎一切都適應得不錯,學習表現也十分良好,常常都是班上的前三名,不過,因為小君在幼兒園時,常常都是一個人獨處,每次放學問她今天跟誰一起玩?小君總是回答「沒有」,所以上小學之後,媽媽也格外關心小君的交友狀況,常會詢問她與班上同學的相處情況,但她發現小君依舊是班上的「獨行俠」,而且有一次小君不經意說出:「分組活動時,都沒人跟我一組」,更讓媽媽猜想,小君是不是已被同學排擠,但再問小君卻始終問不出細節,讓媽媽很煩惱,除了擔心是否太大驚小怪外,又怕萬一小君真被排擠,沒趕快處理情況會更糟糕。

【關鍵重點1】不順心就發脾氣 同學敬而遠之
小君是家中獨生女,爸媽從小就注意到小君特別「敏感」,事情稍不順她的意,就很容易大發脾氣,但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例如剛剛才甩門,將自己關在房間內,但約3分鐘後,小君就會恢復情緒,並且若無其事地走出來,爸媽了解小君個性,但同學可能就無法如此。因為擔心小君的人際關係,媽媽於是詢問老師班上狀況,老師觀察後回覆媽媽,的確是有幾次,小君突然對同學生氣,導致其他同學感到相處有壓力,擔心被小君罵,所以逐漸疏遠她。

專家解析
我們討厭什麼樣特質的人,同樣套用在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其實被排擠的原因可能很複雜,但大致來說,衝動性高、易暴怒、社交技巧弱的孩子,特別容易被排擠,因為誰也不願意被罵或突然被搶走東西,甚至是被某些「白目」的話語刺傷。以小君的例子來看,比較像是無法控制情緒、會一下子爆發出來,對同學而言,就像個不定時炸彈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觸怒她,於是自然會減少接觸機會。

師長溝通 協助察覺怒氣
建議媽媽可以先與老師溝通,盡量了解小君在班上的狀況,再進一步釐清被排擠的內容、前因後果是什麼?才導致發生易怒、衝動控制差、甚至容易打人的情況,透過老師協助,媽媽可以更了解孩子通常都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暴怒,生氣的話能怎麼適當地表達,或行為上如何調整比較好,進而事前與孩子演練「情緒失控時、可做哪些事代替暴怒?」如離開教室、深呼吸數到20、找人訴說等。在家裡也可以稍微練習,讓孩子知道當自己即將生氣時,就可以做以上代替的行為,避免情緒直接爆發。

【關鍵重點2】孩子特質皆不同 先確認是否在意孤單
正因為小君是獨生女,媽媽從小就很關心她的人際關係狀態,不管是在幼兒園或小學,總會不斷詢問小君在校狀況,但小君自己卻似乎不太在意,就算同學都不願意跟她同一組,小君在敘述時也顯得相當平靜,有時會突然暴怒的她,此時幾乎看不出情緒波動,好似並不在意,這讓媽媽有些困惑,因為媽媽認為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相當重要,若能在班上交到許多好朋友,上學應該會更開心,相反來說,如果常被排擠、孤單一人,就較容易被欺負與霸凌。

專家解析
許多家長常擔心孩子交友狀況,但其實要先釐清「孩子真的在意嗎?還是只有家長在意?」建議多跟孩子聊,若孩子不在意,家長就要學著接受,可能是孩子個性較內向、社交需求較低,就算在班上沒什麼好朋友,孩子也覺得怡然自得,若是這樣,家長就無須過度焦慮,了解並接受孩子特質就行了;但若孩子在意,那家長就要協助孩子別把焦點放在「排擠」,而要放在「問題解決」及「情緒解決」上。

練習觀察 加強社交技巧
孩子若社交技巧較弱,日常生活中,可隨時告知孩子在當下情境裡,每個人的感覺、想法,這時候怎麼做、能讓大家感覺較好,進而學習察言觀色,或別說出「白目」的話,持續一陣子後,就能累積孩子對不同情境判斷的經驗和知識,家長也可和孩子一起觀察,社交技巧佳的孩子在相同情境中會怎麼表現,藉此學習成長。

【關鍵重點3】努力也無法改變 不如學習接受
媽媽認為小君應該還是希望擁有一些好朋友,所以也會多引導小君練習社交技巧,同時減少情緒瞬間失控的情況,但如果小君之後還是常常被同學排擠,媽媽真的很怕小君會因此受到傷害,正因為媽媽覺得人際關係很重要,所以覺得被排擠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媽媽甚至考慮要幫小君轉班或轉學,也許一切重新開始,會讓小君重新交到好朋友。
 
專家解析
想要預防孩子被排擠,日常生活中的每個情境就是最好的練習,例如平時能不能遵守家規?能不能有禮貌地和其他人說話?遊戲輸的時候,能否平穩接受?如果日常生活做不到,在學校就很有可能也會造成人際相處問題。在發現孩子問題之後,家長可以陪著孩子嘗試改善,也要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感受,並且同理孩子心情,不要讓孩子覺得是自己的錯。此外,家長與孩子都需要調整對「排擠」這件事的想法,如果一切的努力都做了,卻仍無法改善人際狀況,家長能以接受的態度面對這件事,對孩子就不會有太大負面影響。

共度難關 提供家庭支持
如果無法改變被排擠的事實,就要學習接受,畢竟現實生活中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家長要避免過度災難化這件事,盡全力協助孩子接受不完美的狀態,並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與支持。只要在生活中仍有一塊區域,例如家庭沒有崩壞,孩子的世界就不至於全盤破碎,目前被排擠的狀態只是暫時而已,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表現正向、支持、理解,將焦點放在問題解決,而非責備、過度保護,協助孩子度過難關。另外,也可以多與老師溝通,如果被排擠的情況無法改變,孩子仍然在意,而與老師的溝通也有問題,或許可以考慮轉學、轉班,重新開始也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