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新聞

  • 2021年03月29日
  • 華人健康網

「腸」到幸福 短腸症的治療新契機

10歲的明明(化名)因曾嚴重中腸扭轉,導致腸子壞死,切除大部分腸子,長期得與短腸症候群奮戰。因腸道稀缺嚴重影響營養吸收,他每天得花超過12小時接受全靜脈營養,隨身帶著點滴架,行動大幅受限,到學校學習也很困難;更痛苦的是,他無時無刻不想大號,甚至放個水屁就不小心漏出糞便,必須包尿布,更別說與同齡孩子一起玩樂、過正常的生活。

像明明這樣的患者,在台灣並不多見。台灣短腸症治療權威、亞東紀念醫院副院長陳芸 說,短腸症發生率不高,估算台灣的短腸症患者可能不到百人。因為人少,需求容易被忽略,但他們的生活被疾病所累的程度一般人難以想像。

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與水分的重要管道,一般小腸長度約400至600公分,當小腸因先天過短或後天因素切除,導致無法維持身體正常的營養和水分吸收功能,就稱為短腸症候群。先天性因素如有些新生兒生下來就因胚胎發育不良、小腸就短;也有些人是發生中腸扭轉,同樣肇因於胚胎腸扭轉不良,讓小腸扭轉、壓迫、壞死而必須大幅切除。此外,後天因素還包含壞死性腸炎、腸中風、腸癌和腹部創傷等。

目前對於短腸症,除了處理相關症狀、避免感染外,主要是藉由全靜脈營養輸液來供給身體所需養分與水份。陳芸 說,有些病人短腸症候群有可能是暫時性,短時間營養不足,但接受一段時間靜脈營養,調理腸道適應後有機會脫離苦海。但也有一群人可能已接受好幾年靜脈營養,卻沒辦法脫離,未來能脫離靜脈營養的機會小於1成,必須終身抗戰或等待腸移植。

為了補充足夠的營養和水分,短腸症候群患者每天可能至少要打點滴12小時;若腸子太短、有造口的患者,可能「吃什麼立刻拉什麼」,在營養大幅流失下,所需的輸液量更大,一天24小時都在打點滴的人也不少。

陳芸 說,長時間接受靜脈營養有許多風險,包含感染、靜脈栓塞、敗血症、肝衰竭等,都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對生活、行動也會造成很大的不便,很多病人夢想去國外旅行,但想到要帶一大堆靜脈營養、光是行李就重達數十公斤而令人卻步。有些人有造口,必須不斷清理便袋、或有些人容易拉稀,得穿尿布,生活相當困擾,不易有社交生活。有的孩子接受靜脈營養後能勉強上學,但往往經過半天課程就形同枯槁,必須盡快回家補充營養和水分。

陳芸 說,目前有重組基因技術製成的類升糖素胜月太-2 (GLP-2)類似物的皮下注射新藥,有機會為短腸症患者帶來一線曙光。GLP-2是一種內分泌激素,國外研究發現,可刺激小腸黏膜生長、豐富血流、幫助吸收營養和水分,減少腸道上皮細胞凋亡。可望減少靜脈營養點滴的使用量。

陳芸 也說,樂見國內短腸症者未來有更多治療選擇,有些病人的點滴就可減量甚至提早脫離。

小腸移植也是短腸症的治療方式之一,陳芸 說,亞東醫院 是亞洲單一醫學中心做大愛捐贈小腸移植個案數最多的團隊,已完成28例,手術成功率百分之百,病人累積5年存活率達7成,且生活品質大幅提昇,好幾個病人因此擺脫靜脈營養,可自由自在旅行、和朋友聚餐。但腸來源是一大困境,團隊也甫通過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藉由親屬捐贈,期待未來造福更多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