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使用”新觀念

感染科 許孟璇醫師  

“抗生素使用”新觀念(相關圖片)一、抗生素就是消炎藥?
   生素就是消炎藥?那可是過時的觀念!
  所謂的消炎藥,一般是指鎮痛解熱的止痛藥,像阿司匹林、普拿疼……等,都屬於這類的鎮痛解熱藥物,可以直接減輕人體的炎症反應,所以說它是「消炎藥」。至於抗生素呢,它是藉由殺死細菌,來化解疾病造成的不適,與其說它是消炎藥,它最多不過是因為殺死細菌後,間接減輕感染部位的發炎反應。

許多人在感冒喉嚨痛的時候,都認為是喉嚨發炎,所以需要用一頭黑一頭紅的小膠囊來「消炎」,其實一般的感冒、流行性感冒都是病毒感染,用抗生素來對付病毒是一點效果也沒有,也沒辦法加速復原或減輕症狀。
   所以,抗生素並不是消炎藥,並不是所有的發炎,都適合使用抗生素,有些病毒引起的發炎,使用抗生素不但沒有幫助,還會使身體裏的生態大亂,造成更多的問題。
   
二、何時該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抗生素究竟是個啥玩意?
    話說在七十幾年前,英國有個名叫弗萊明的微生物學家,他發現了一種黴菌,這種菌會分泌殺死細菌的物質,這種物質就是抗生素。

  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大貢獻,它使人們不再受細菌的威脅,並且救活了很多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傷的士兵百姓,因此,弗萊明和其他發現抗生素有功的學者,都得了諾貝爾獎,抗生素也在那個傳染病橫行的時代,成為治百病的萬靈丹。

   直到今天,人們用合成的方式,發明了許許多多種類的抗生素,它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殺死細菌、或讓細菌無法長大,因而可以控制細菌感染的病情,讓病人痊癒。 在傳染病頻仍的時期,抗生素是很常見的處方藥物,甚至在藥房也可以買得到,可是現在的流行病與以往不同,需要用到抗生素來治療疾病的機會就大為減少了。不過,許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古早時期,認為生病了就該用抗生素來「消炎」,他們不知道,細菌感染引起發炎的其中一個原因,只有細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才能拿來消炎。


  究竟什麼時候,才是使用抗生素的好時機呢?
  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不是細菌搞的鬼,抗生素是起不了作用的!


  什麼樣的情形才是細菌感染呢?
  那可是很專業的課題,要作細菌培養或是一些特殊的化驗,才能確認是細菌感染,甚至是哪一種細菌的感染,對「菌」下藥,才不會藥到「命」除。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向醫師要求要吃抗生素,甚至自己到藥房去買抗生素回來服用,這樣可會養出超級大細菌,也就是”抗藥性很強”的細菌唷!

三、何謂”抗藥性”?
   台灣早年因為傳染病很普遍,所以抗生素的使用率很高,再加上藥物購買很容易,許多民眾只要走到巷子口的藥房,就可以買到便宜的抗生素,比去看醫生省錢省事得多。有些人還會「呷好道相報」,把家裏沒吃完的抗生素分送給生病的親朋好友,甚至直接找醫師,請他們開抗生素來吃,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可是許多病是不需要抗生素來醫的,例如感冒等。過度曝露在抗生素下的結果,把原本就應該存在我們身上的細菌也殺死了。但細菌也不是省油的燈,幸運活下來的細菌,往往會自己發展出一套自保措施,好讓自己對抗生素產生抵抗力,同時也把這個經驗傳承給它們的下一代,從此以後,這些細菌就再也不怕那種抗生素了。這種細菌自己發展出來的自保措施,就是最近新聞常常提到的「抗藥性」。


  細菌發展抗藥性的速度,遠比人們發明新藥的速度快得多,那些當初沒被趕盡殺絕的細菌,現在成了全球各地醫師們最棘手的問題,它們天不怕地不怕,簡直是殺不死的惡魔,使得細菌感染變成沒藥可醫,很多人因此喪失了性命,就像還沒有抗生素的時代一樣。

四、抗生素使用的原則
   抗生素是對付細菌的一大利器,我們該如何使用,才能讓它發揮最大的功效,避免副作用及抗藥性的產生呢?
1、固定間隔服藥
   對付細菌的第一大要訣就是定時定量服用抗生素,讓血液裏持續有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才能完全殲滅細菌,不留任何產生抗藥性的機會。
2、完成整個療程
   每一種不同的細菌感染,都有一定的療程,也就是該吃多久的藥,吃得太少了,細菌殺不死,反而讓它們有造反的機會;吃得太久了,又怕傷身體,那多划不來!例如:結核菌感染大約需要六個月的療程,而膀胱炎就大約是三到七天的療程,所以服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從醫師的處方,按時服藥及返診追蹤,才能真正藥到病除!
3、飯前飯後大有玄機
  有些藥物的吸收會受到食物的影響,因此在就醫時一定要詢問清楚,所使用的藥物是飯前或飯後服用,以達到最佳的療效。一般而言,飯前是指飯前一小時,飯後則是飯後兩小時,如果本身有胃病,應在就醫時告訴醫師;如果是怕藥物傷胃,就該在就醫時與醫師討論用藥。
4、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有些藥物同時服用會產生交互作用,因而加強或削減彼此的藥效,甚至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在就醫時,應告知醫師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好讓醫師針對您的個人情況開立處方,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5、服藥宜多喝開水
  有些抗生素的劑型是膠囊狀,若沒有足夠的開水將膠囊沖入胃內,很容易沾黏食道,造成食道藥物灼傷。況且足夠的水份,可以讓藥物順利地代謝出體外,減少藥物造成的身體傷害。另外,有些藥物會與部分的飲料產生交互作用,因此最好以水服藥,不要使用其他的飲料或湯汁來服藥。
6、出現副作用時
  所有的藥物都可能有副作用,抗生素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過敏,過敏可以小到皮膚出紅疹,也可以大到令人窒息,因此當服藥後出現紅疹、搔癢,或嚴重腹瀉及不適時,就應暫時停藥並立刻就醫。

    如何減少抗藥性,避免生病沒藥醫?
  細菌會產生抗藥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們不正確使用,甚至濫用抗生素,使抗生素不能一舉殲滅細菌,讓細菌有機會找到對付敵人的方法。抗生素要正確使用,而且要用在該用的地方,這是很專業的問題,一定要由專業的醫師來判斷是不是細菌感染、該不該使用抗生素、該使用哪一種抗生素,以及該怎麼用和用多久。


    從現在起,牢牢記住以下的「三不政策」,並且實踐在生活當中,我們也可以讓病菌無計可施!
  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處方藥物,不要自己當醫師,有病一定要去看病!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要在確定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這就需要專業的評估。如果是感冒就醫,有百分之九十的感冒都不是細菌感染,而且抗生素並不能加速復原,不必主動向醫師要求開立抗生素。
  不隨便停藥──抗生素治療針對不同的細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療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就要乖乖地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維持藥物在身體裏的足夠濃度,以免製造出抗藥性細菌而讓它伺機而起。

  依照北歐各國的經驗,在減少抗生素不當使用的三到四年之後,細菌漸漸忘掉對付那些抗生素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解決了抗藥性的問題。大家一起來努力,就可以避免生病沒藥醫的窘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