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頸癌之手術及放射線治療

婦產部婦科 魏銘洲主任  

子宮頸癌之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相關圖片)引言
  宮頸癌(圖一)是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是全球女性癌症排名第三位,台灣女性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五位的癌症死因。目前每年仍有2,000多例的侵襲癌及2,000多例原位癌在台灣發生,每年死亡人數接近1,000名,所以子宮頸癌的預防及治療,仍然是維護婦女健康最重要的課題。

 

子宮頸癌之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相關圖片)

 

 

正常的子宮頸

子宮頸癌之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相關圖片)

 

 

子宮頸癌

 

目前的治療方式
  子宮頸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對於早期之子宮頸癌(第二期上以前),一般以手術療法為主,若到了晚期(第二期下、第三期、第四期上)之患者,從1990年以來,則以同時使用化學藥物及放射線之療法為主,以控制疾病及延長患者的生命。到了第四期末有遠端轉移及再發之子宮頸癌,則治療方式視個別情況而定,包括:腫瘤減積或切除手術、放射線及化學療法。

手術的種類
  一般只要病人沒有嚴重內科病史,早期子宮頸癌可接受手術治療,把惡性腫瘤完整的切除。對於子宮頸癌前病變至原位癌(CIN2,CIN3),在陰道鏡檢查做完切片,得到病理結果後,只要作子宮頸圓錐狀切除手術(表一及圖二),即可達到百分之99之治癒率。仍可保留子宮及部份的子宮頸,婦女生育能力不會受到影響。但如果癌細胞侵犯至基底膜以下,進入子宮頸的間質組織時,即成為子宮頸侵襲癌了。若第一期上侵犯範圍較少(深度小於3毫米,寬度小於7毫米),則施行子宮切除手術即可,但若患者還想生育,甚至只作子宮頸圓錐狀切除手術即可。但若第一期上侵犯範圍較大(深度在3~5毫米,寬度小於7毫米),則只需作較小範圍之根治性子宮切除及雙側骨盆腔淋巴結摘除手術。若想保留子宮及生育力,亦可作根治性子宮頸切除及雙側骨盆腔淋巴結摘除手術。若是第一期下(子宮頸間質侵犯深度大於5毫米,寬度大於7毫米,惡性腫瘤仍位於子宮頸)或第二期初(惡性腫瘤侵犯至陰道)之患者,則只有施行根治性子宮切除及雙側骨盆腔淋巴結摘除手術(圖三)。

子宮頸圓錐狀切除手術( 表一)

 中、重度子宮頸上皮病變、或最早期子宮頸癌(子宮頸間質侵犯深度小於3毫米,寬度小於7毫米)患者的局部處置,可保留生育力

  -診斷:作病理化驗
治療:切除病變部分
手術方式:全身麻醉(靜脈注射式),整個手術時間約需五分鐘
手術後注意事項:
二星期內不可作粗重工作
一個月內不可有性行為
滿三個月,必須作抹片追蹤
        子宮頸癌之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相關圖片)
子宮頸癌之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相關圖片)

  子宮頸圓錐狀切除手術

 

 

子宮頸癌之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相關圖片)

  

根治性子宮切除樣本
(子宮、子宮旁組織、部份陰道、骨盆腔淋巴結) 

 

     一般子宮頸癌隨著侵犯的程度,手術種類及範圍亦隨之不同,但手術範圍越大,手術中出血量及併發症也會增加。因根治性子宮切除,需切斷骨盆腔內許多血管、韌帶及神經,會切除一部份的陰道,故供應直腸、膀胱之神經血管會受到傷害,因而患者的小便及大便的功能也會在手術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儘量完全切除惡性腫瘤,以避免復發及延長生命,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目前在根治性子宮切除,雖已有使用腹腔鏡操作,但對於腹腔鏡操作手術之惡性腫瘤轉移至腹腔鏡傷口及較大惡性腫瘤切除範圍是否足夠,仍需特別注意。至於神經保留式之根治性子宮切除,雖可減少術後膀胱及直腸功能發生的改變,但對於較大惡性腫瘤,可能造成手術切除範圍不夠,容易有癌症復發之問題。

手術後之照顧及保養
  一般在根治性子宮切除手術後一至二星期可先作膀胱訓練,本院使用恥骨上導尿,導管不經過尿道,而位於下腹恥骨上方,方便患者自己作排尿訓練,登記解尿量及餘尿量,並減少尿路感染之可能及尿道不適感。一旦移除導尿管,每隔3-4小時就要解尿一次。若便祕則可在早上飲用500毫升之鹽水或蜜茶,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高纖維食物,在餐前可使用優酪乳,以幫助排便。若超過三天未排便,可使用甘油或是輕量之緩瀉劑。夫妻之性生活,可以在手術後二至四個月恢復,並不會增加子宮頸癌的復發。不過手術後陰道較短,需經過一段時間調適,才能恢復正常性生活。

放射線治療的適應症
  對於第二期下、第三期、第四期上之子宮頸癌,由於癌症侵犯範圍廣,手術治療不能將惡性腫瘤完全切除,原則上施予放射線治療。但目前研究,同時合併放射線及化學治療是最佳的選擇。對較早期子宮頸癌(第一期、第二期上之患者),若是年紀太大,健康情形不佳或是太肥胖等不適合手術者,可選擇放射線或合併放射線及化學藥物等治療,其療效可以與手術相當。

放射線治療的種類
  子宮頸癌的放射線治療,主要為體外照射及體腔內照射,一般先作體外照射,體外照射是使用直線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量放射線,從體外進行照射,範圍包括:子宮、部份陰道、膀胱、直腸及骨盆腔淋巴結,每日一次一週連續五天,約需5至6週完成,接著再使用體腔內照射,利用特殊細長之中空器置入子宮腔內及陰道上部,於管腔內放入具放射活性之射源,直接照射腫瘤,一週二次約2至3週,整個放射療程約需7至8週完成。

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
  放射線治療屬於身體局部區域的治療,照射範圍一般只限於骨盆腔,以高能量之放射線殺死癌細胞時,也會照射到一些骨盆腔正常器官,比如:下腹部皮膚、膀胱、直腸或是小腸等組織,而引起一些副作用。在照射初期,可能出現皮膚紅腫、乾燥、壓痛及搔癢等症狀,或是腹瀉、下腹痛、裡急後重等腸道症狀、頻尿、多尿、夜尿等泌尿系統異常現象,大部份在治療結束後2-4週會逐漸恢復正常。在治療後8個月至2年內可能有3-10%病人會出現血尿症狀的放射性膀胱炎。亦有可能在治療後3-4年,5-15%病人出現便血症狀的放射性直腸炎。另外有30%的病人會出現陰道狹窄,性交疼痛等症狀,這些病人可在治療後使用陰道擴張器來治療。

  放射線療法之後遺症,如:放射性膀胱炎、直腸炎、腸道阻塞等情形,隨著放射線治療技術之進步,利用三度空間立體順形放射治療,能量調控放射治療,能夠有效確定腫瘤及附近正常組織的放射劑量,後遺症之比例少於百分之十。本院目前更引進最新一代的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導航螺旋刀),更可提供高精確、高劑量、高效率、低損害之放射線療法。

放射線治療期間應注意事項
  充分休息,使用低渣飲食及攝取充足水份,穿著寬鬆衣服,避免皮膚磨擦,放射治療範圍應避免陽光照射。

結論
1、 子宮頸癌若能在原位癌或是第一期上,在侵犯間質範圍較小時發現,還可以只作子宮頸圓錐狀切除手術,來保留子宮、部份子宮頸及生育力。
2、 根治式手術子宮切除及骨盆腔淋巴清除仍是較嚴重侵襲範圍(第一期下及第二期上)子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
3、 治療晚期的子宮頸癌,目前由於放射線治療儀器與技術不斷地進步,放射線  治療之後遺症已逐漸減少至相當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