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簡稱「急性中風」,通常都是因為腦部重要的血管阻塞所引起,在症狀發生後的3到4.5小時的黃金時間內,有機會可以從靜脈給與血栓溶解的藥物,幫忙打通阻塞的腦血管。這種由靜脈注射溶解血栓藥物的方法,是目前急性中風標準的治療方式,對於中風後能及時到醫院的患者而言是首要的選擇。
對於不適合使用靜脈注射溶栓藥物的患者(如近期接受過重大手術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等)或是中風時間超過3小時的患者,經醫師評估適當性及治療風險後,可考慮利用導管進入身體的動脈,直接送到腦部阻塞的血管把血管打通。這是目前急性中風的積極治療方法, 適用於症狀發生後6到8個小時內,在腦部內頸動脈或中大腦動脈阻塞的患者,或是症狀發生後12到24個小時內在腦部脊椎動脈或基底動脈阻塞的患者。
急性中風積極治療的目的是希望及時打通血管,讓缺血但未壞死的腦組織,能儘快重獲血流供應,理論上這有助於中風患者的復原及預後。若腦幹 (生命中樞)基底動脈完全阻塞導致腦幹中風,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血管再通則有助於提高患者存活的機會。
技術上打通血管可以利用(1)藥物溶栓:即動脈內直接注射溶栓藥物或注射藥物處理後的自體新鮮血液,(2)物理方式取栓:包括:機械裝置取栓、血栓吸出、氣球擴張及血管內支架置放…等。其中可回收式的支架能從動脈直接將血栓「取出」, 是目前最快的血管打通技術,根據歐美的經驗,成功打通血管的機會可超過八成甚至達到九成以上。雖然目前這項血栓「取出」的裝置台灣尚未引進,不過有另一種將血栓「吸出」的裝置也具有花費時間短及成功率高的特點。亞東醫院是國內率先使用的醫學中心,目前我們以抽吸血栓的方式,打通血管的成功率約七成五左右,高於我們利用其他傳統的技術打通血管的機會(約六成左右),然而這項裝置不在健保給付的範圍須自費,未來若能納入健保給付,相信對患者是一大福音。
直接打通阻塞血管的治療方式風險包括:動脈剝離、血管破裂造成腦出血、血栓碎裂漂移到遠側的腦血管導致中風惡化及血管再通後已中風部位產生出血…等,機會大約在10%左右。因此成功打通阻塞的血管,並不能表示臨床上一定會完全恢復,但是對於腦部大血管阻塞的患者而言,及時打通血管還是可以提高日後中風復原的機會。本院腦中風中心有完整的醫療團隊,其中影像醫學科負責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的醫師皆有接受過國內外完整的專科訓練,我們相信能提供中風患者完整而優質的服務。
何謂「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呢?泛指所有腦部、頭頸部及脊椎神經血管相關的疾病,利用各種細長的導管由體外送進血管內,再經由血管管腔的路徑到達病兆或治療目標,來執行治療的一種方式。
實際的操作上,執行介入性治療的醫師(如:介入性神經放射科醫師)會在手臂或是腹股溝的皮膚表面切開一個小洞,然後將細長的管子/導管送進血管內,藉由X光透視導引下,行經體內血管通路到達目標,將阻塞的血管打通(如本文介紹的急性中風血管再通術及頭頸部血管狹窄放置支架撐開)或將不正常的血管構造封閉(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及動靜脈廔管的栓塞治療)…等等,整個過程結束後,只會在皮膚上留下針孔般大小的傷口,不需打開患者的頭顱骨,這其實也是「微創」手術的一種。

腦幹基底動脈阻塞的患者, 左圖紅色箭頭標示出治療前許多微細血管阻塞無法顯影; 血栓吸出後, 右圖紅色箭頭顯示血流重新恢復的影像。

左圖紅色箭頭指出患者右中大腦動脈阻塞經過溶栓後, 右圖紅色箭頭顯示右中大腦動脈重新恢復通暢,術後患者運動功能恢復良好,無中風再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