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98期
  • 2008年1月

亞東醫院完成國內首例小腸移植;末期短腸症患者獲得一線生機

外科部 陳芸主任  

亞東醫院完成國內首例小腸移植;末期短腸症患者獲得一線生機(相關圖片)     內第一位小腸移植患者,手術順利成功已於11月29日順利出院。

  患者為即將滿10歲的李小妹妹,自小罹患先天性腸蠕動不良,身體所需的營養長年只能仰賴全靜脈營養點滴注射給予。李小妹妹於今年10月27日在本醫院朱樹勳院長、小兒外科陳芸主任、一般外科吳建明醫師、陳信安醫師等,及小腸移植照護團隊的努力之下,順利完成國內第一例小腸移植手術。經過一個月的術後照顧已經順利出院。病童目前已可以完全經口進食,和正常的孩童一樣享受食物的美味並給予身體養分,不再需要仰賴全靜脈營養點滴注射,比較有體力可以出遠門,相信很快就可以回到學校過著與同齡孩童一樣的正常生活。

 猶記得手術後第14天,病童已可開始酌量進食,問病童想吃什麼,她忽然嚎啕大哭地說著:「有味道的沒味道的,我都想吃!」,頓時讓照護團隊為之鼻酸。到現在一切恢復順利,她已經不需要全靜脈營養,也可以到處走走,不用擔心體力不支的問題。雖然移植術後,仍必須像所有移植術後病患一樣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也有可能面臨排斥、感染等併發症的挑戰,可是對她來說,能夠擺脫點滴的不適與敗血症的威脅,正常飲食與上學,是比什麼都幸福的事。

亞東醫院完成國內首例小腸移植;末期短腸症患者獲得一線生機(相關圖片)
 

  本院在今年7月經衛生署審查通過獲准執行小腸移植臨床試驗,其間經過長期的準備,包含派遣由本人奉派赴美國知名小腸移植醫學中心訓練一年,返國後又依照國外人體小腸移植的方式成功完成小腸移植動物實驗,整個移植團隊累積相當的動物成功經驗向衛生署申請臨床試驗獲准,成為國內第一家可以進行小腸移植人體試驗的醫學中心,今年九月院長再度帶領移植團隊成員短期赴美吸收經驗,也奠定這個個案順利成功的基礎。本次成功地完成這個手術,也為台灣器官移植史上寫下一個新頁,讓台灣繼可執行腎臟、心臟、肝臟、胰臟、肺臟等臟器移植手術外,又多了一項「小腸移植」手術,展現台灣與歐美同步的優越醫療水準。

  有關小腸移植的適應症,國際小腸移植醫學會已於2003年歸納出小腸移植的適應症:包括小腸衰竭且預期不會恢復,如小腸長度相當短或先天性腸黏膜發育不良。或因小腸衰竭需長期全靜脈營養但引發諸多靜脈營養的併發症如肝功能障礙、主要靜脈管道栓塞、反覆靜脈導管引發之敗血症和經常性脫水。有符合上述適應症的成人或孩童患者,需先到門診做一些基本檢查與評估,決定是否列入為等候名單。希望未來能盡快累積個案數,完成人體試驗計畫,讓衛生署正式通過小腸移植這項手術,讓長期接受靜脈營養短腸症或是腸蠕動不良等末期小腸衰竭患者,擺脫導管感染引發嚴重敗血症或肝功能衰竭的生命威脅,帶來一線生機。

  本院為了善盡社會醫療責任,於小腸移植人體試驗的期間,龐大醫療費用目前由醫院支應,對於這些短腸症患者來說,將是一大福音。移植醫學為本院的醫療核心專長之一,由朱樹勳院長與陳芸主任組成小腸移植團隊,發展小腸移植。目前除心臟移植、腎臟移植、自體骨髓移植、角膜移植等該院列為常規移植手術外,又增加小腸移植項目。移植方式是將腦死病人捐贈的小腸移植到受贈者身上,由於過去器官捐贈並不包括小腸,小腸則捨棄不用,亞東紀念醫院為執行此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計畫,讓器官捐贈登錄中心正式將小腸列為可以勸募的器官之一,成為一項創舉。以國內短腸症患者為數不多而言,目前的捐贈數量應足以治療國內短腸症的成人患者,不過短腸症的病患中成人與兒童的個案約各佔一半,而國內的兒童腦死器官捐贈個案很少,同時三歲以下的腦死判定規則尚未明確制定,因此同樣的腦死捐贈者,在國外可以進行幼童小腸捐贈,在國內則無法施行,期盼有關單位能儘早制定幼童腦死判定標準,救治短腸症幼童患者的生命。
亞東醫院完成國內首例小腸移植;末期短腸症患者獲得一線生機(相關圖片)

   展望未來,小腸移植是可以救治短腸症患者的手術,希望在朱樹勳院長及小腸移植團隊的努力下,讓需要小腸移植的患者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造福人群。

台灣重要器官首次移植時間表

器官名稱

手術日期

醫院

主刀醫師

 腎臟

民國57年5月27日

台大醫院

李俊仁

肝臟

民國73年3月22日

林口長庚

陳肇隆

胰臟

民國73年4月1日

林口長庚

陳肇隆

心臟

民國76年7月17日

台大醫院

朱樹勳

肺臟(單肺)

民國80年7月10日

台北榮總

王良順

肺臟(雙肺)

民國85年2月24日

台大醫院

李元麒

小腸移植

民國96年10月27日

亞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