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中風血管超音波檢查

神經內科 陳 龍醫師  

腦中風血管超音波檢查(相關圖片)     中風分兩種;一、「阻塞性中風」又稱缺血性或梗塞性腦中風,是腦部的血管阻塞,佔所有腦中風的70%。二、「出血性中風」則是因動脈硬化或高血壓造成動脈破裂,佔30%。兩者都會引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造成腦部受傷,引發身體某些部分或思考功能暫時或永久失去功能,如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嘴歪、眼斜、流口水、暈眩、嘔吐、步伐不穩及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時醫治,將可能導致意識昏迷,甚至死亡。

      多年來腦中風一直是國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病人肢體殘障的首要原因。2006年共12596人因腦血管疾病而死亡,每43分鐘就有1人死亡,佔全部死亡人數的18%左右。而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的腦中風死亡率更達21.7%,比惡性腫瘤的14.1%高出許多,顯示腦中風是台灣地區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威脅。

  預防中風應從小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在無症狀期開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運動、控制體重、謝絕煙酒等。在預兆期即暫時性的缺血發作,腦部血液供應已告急,可能突然半身麻痺、天旋地轉、說話不清楚或一隻眼睛看不見等症狀。約有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在發生真正腦中風之前,會有暫時性的缺血發作,這是一個警告性的中風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到已經發生中風時應盡快尋求正規醫療協助,更重要是防範再發性中風。有腦中風病史的患者以後發生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六倍,約有八成患者會發作第二次中風。

    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性比女性高一點五倍)、也有遺傳(如家中有人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血液疾病)等不可控制的因子,另外吸菸、口服避孕藥、血脂肪過高、紅血球太多等則屬於可控制因子,有效控制危險因子可減少中風的發生。
  在治療方面,過去雖然曾有很多聲稱可以暢通血管、保護神經細胞、治療中風的藥物,但目前仍然沒有一種藥可以有效完全治療中風。當懷疑腦中風時,要以最快速度將病患送達急診室,讓醫師診治是否適用血栓溶解劑打通血管,若能在三小時內注射進入,對病人的癒後有很大幫助。

腦中風常見檢查項目
電腦斷層檢查 (CT):最普及、方便的檢查方法,可以馬上看到頭顱內部的狀況,區分是腦出血或腦梗塞。
磁振照影檢查 (MRI):是解析度最好的檢查方法,可清楚顯示早期的腦梗塞、小梗塞或位於小腦或腦幹的梗塞,對梗塞部位和範圍的界定更清楚。檢查的時間大約要30分鐘至1小時左右,所以不適合緊急狀況的病人。若進行過心臟血管手術、裝有心律調節器或其他金屬物質的人,須先告知醫師以便評估是否合適執行此項檢查。
腦血管攝影 (Angiography):比較侵入性且費用昂貴的檢查,危險性比前兩項高,在檢查前需須由醫師作評估。血管攝影可以清楚看到頸動脈和腦血管有無阻塞或狹窄,是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黃金標準』。檢查是將導管從腹股溝的股動脈打入顯影劑,利用X光照像方法把血管內的情形顯影出來。這項檢查會注射顯影劑且需局部麻醉,所以在檢查前須禁食8小時;因為傷口容易出血的關係,檢查後6~8小時傷口必須以砂袋加壓,並平躺在床上。
心臟超音波:用於診斷心臟是否有血栓或心臟瓣膜疾病,以鑑別是腦血栓或腦栓塞型中風。醫師會視需要安排。
頸部與穿顱超音波:藉由超音波測量頸部與顱內動脈的流速評估血管是否硬化或狹窄。醫師會視需要安排檢查。
腦波 (EEG):是用來診斷中風後是否造成腦組織受損而引發癲癇,對於腦中風的診斷幫助較小,檢查方法是在頭部貼上許多貼片,檢查過程不會不舒服。
心電圖(ECG):用於診斷是否有心律不整。
其他檢查:除了一般的血液、生化檢查之外,還包括血脂肪、血糖、及凝血時間的檢查,醫師會視病人的需要為病人做抽血檢查 。

什麼是腦中風血管超音波
  血管超音波檢查是一種非常安全且無傷害性的檢查,利用超音波來測量動脈血管管徑和血流變化,瞭解動脈有無狹窄或阻塞現象。這些情形和將來發生腦中風有密切關係,對中風的預防及治療極有幫助。超音波檢查是非侵入性檢查沒有任何禁忌,檢查時只需放鬆心情,安靜的躺在治療床上。


檢查包括:
1.顱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頸部動脈(總頸、內頸及外頸動脈、脊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懷疑有頸動脈狹窄,腦梗塞,暫時性腦缺血,腦血管畸形或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可安排此項檢查。
2.顱內血管超音波:檢查顱內之大動脈(中大腦、前大腦、後大腦及基底動脈)。懷疑有任何顱內血管異常時可安排此項檢查,但是有時會因為顱骨太厚,無法看到顱內血管,尤其是年老女性,可偵測到顱內血管的比例可能不高。

  其他血管檢查如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血管檢查也可檢查出大部分的頭頸部動脈狹窄,但最正確的診斷工具應該是血管攝影檢查,缺點是較具侵犯性,約有0.5到1%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醫師會視個別病情須要安排最適當的檢查。

顱外頸動脈超音波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所有缺血性腦中風約有1/4是頸動脈嚴重狹窄所導致。頸動脈狹窄是由動脈內的粥狀硬化班塊逐漸變大而造成血管狹窄、阻塞或血流不足,而粥狀硬化班塊不規則的表面容易附著血塊,當血塊脫落漂入腦中造成腦中風。頸動脈狹窄可分以為對血動力學有意義的無症狀之頸動脈狹窄,其平均每年發生中風之比率為2%~5%,而由無症狀之頸動脈狹窄進展到血管阻塞則是無法預期的,一旦進展到動脈阻塞時,20%患者會發生有症狀的中風,其後每年增加1.5%~5%中風的機率。只要發現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達60%或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達80%,就需要考慮作積極的治療如動脈內膜切除術或頸動脈支架置放術以預防中風的發生。

顱內血管超音波
  是梗塞性腦中風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顱內動脈狹窄大於50%病人一年內中風的比率約7%,大於70%的一年內中風危險性可能高達15%,狹窄的越嚴重,中風機率越高。而初次腦梗塞的病患約6%的病人有頸動脈狹窄,顱內動脈狹窄的病人則是頸動脈狹窄的2.5倍。目前顱內血管支架已進入人體實驗階段,不久將來也可使用於冶療顱內動脈狹窄。另外,當懷疑腦中風是由心臟或近端大血管的小栓子所引致時,可利用顱內血管超音波進行血栓值偵測,鎖定中顱內中大腦動脈或內頸動脈,計算30分鐘內經過的血栓數量,可作為冶療參考依據。


那些人要做腦中風超音波

  除腦中風住院病患外,男性超過五十歲、女性停經後,有腦中風、動脈硬化或狹窄病史或是家族中有相關腦中風病史、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的民眾,都是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腦中風血管超音波檢查。
  
腦中風危險因子:
 無法改變的危險因素有:年齡:年齡增加,則腦中風發生的機率會明顯增高。性別:男性發生中風的機率較高(約高1/3)。家族史及遺傳因素: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間,有中風病史的患者,比沒有的患者增加三倍中風發生機會。中風病史:有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的人,覆發性腦中風的機率約為正常人的4倍。


可以經由醫療或生活型態來修正的危險因子:
 高血壓:高血壓患者得腦中風的機會是沒有高血壓的人的2~4倍。高血壓若未服藥控制,則發生腦中風的機率為有服藥者之21倍。血壓越高,腦中風的危險性也越高。糖尿病:糖尿病使腦中風的機會增加1.5-3倍。心臟病:心臟的肌肉或瓣膜病變或心律不整,血流容易滯流凝固形成腦栓塞。心房顫動合併心瓣膜疾病,腦中風的發生率增加了18倍。非瓣膜疾病的心房顫動也使得中風的機會提高5倍。高血脂: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偏高會讓血管粥狀動脈硬化,而使得腦中風的機會增加。肥胖:導致高血壓、血脂過高及糖尿病等代謝性症候?疾病,所以比較容易中風。飲酒:酒精濃度12%以下的每日約40~60c.c.小酌,是有益健康,但過多的酒會造成高血壓、血液凝固增高、心率不整而增加腦中風的機會。吸煙:尼古丁會加速血管硬化,並引起血管收縮、心律不整等心臟疾病,是腦中風發生的重要原因。
若有以上的危險因子,請務必與您的主治醫師配合控制,以降低腦中風覆發率。

腦中風症狀
  前兆症狀:(1)突發性暈眩、神智恍惚、答非所問。(2)兩眼眩花,視力糢糊。(3)嘴角不自主流口水或抽搐、麻木。(4)口齒不清,容易嗆到。(5)步態不穩。(6)肢體突然麻木、無力、抽搐。(7)若常有這些症狀出現,最好能儘快至醫院做較詳細的檢查,以免產生嚴重的腦中風疾病。
  有以下幾項症狀就高度?疑已經腦中風
(1)半側肢體癱瘓。感覺消失或異常。(2)單側肢體無力。不自主動作。(3)失語或口齒不清。(4)視覺障礙。(5)腦神經障礙:如歪嘴、眼瞼下垂、複視、吞嚥、發音困難、頭暈、平衡障礙。(6)智力、認知障礙。(7)跟平常時不同的怪異行為、語言、動作等。若有以上症狀出現時,必須儘快至醫院做詳細的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