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便現象應注意 『下消化道出血』

肝膽胃腸科 林政寬醫師  

血便現象應注意  『下消化道出血』(相關圖片)       消化道出血是指發生在十二指腸以下腸道(包括:小腸、大腸直腸處)的出血,表現有血便現象。若出血位置較高時,顏色較暗紅,量不多時,有可能只有糞便潛血檢驗陽性,假使出血位置較低時或量大者,則會出現鮮血便。出血時會有貧血、頭暈、虛弱等症狀,嚴重者有血壓降低、心跳增快、甚至休克昏厥現象。若未妥善診斷治療,會有生命危險。

出血的病因
       依照部位來分,多數出血來自大腸直腸處,如:痔瘡、肛裂、大腸息肉、大腸直腸癌、大腸憩室、感染性大腸炎、缺血性大腸炎、電療後的放射性大腸炎、大腸直腸潰瘍、血管異常增生、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等;少部份為小腸出血,如:血管異常增生、腫瘤、潰瘍、憩室或克隆氏症等引起。一般年輕者,常因痔瘡、感染性腸炎;但年紀大者,可能是大腸息肉腫瘤或憩室引起,根據本院之前研究顯示,住院之重症病患因多有心肺腎臟等嚴重疾病,常會因直腸潰瘍、缺血性大腸炎而引起。

出血的檢查
        醫師會詳細詢問病患病史,測量血壓、心跳及呼吸等生命徵候,及身體理學檢查,特別是肛門指檢評估。根據年齡、過去疾病及臨床症狀初步推斷可能的原因,並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下列說明下消化道出血檢驗項目:

* 血液檢驗:血紅素量(評估出血程度及輸血必要性)、血小板、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血糖及電解質濃度等。
* 糞便檢驗:包括糞便潛血檢查確定是否出血、糞便細菌培養及糞便內白血球或寄生蟲卵。潛血檢查有育創木酚(Guaiac)法及免疫化學法,前者易受食物內鐵質或藥物等影響,檢查前三天應禁食帶血肉類或生蔬菜;而後者較不受影響,且對下消化道出血較靈敏,少量出血即可呈陽性,有助於發現無症狀的大腸息肉腫瘤,可作為大腸癌篩檢的工具。
* 內視鏡: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大腸鏡及小腸鏡檢查,有時無法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時,也會安排胃鏡檢查。內視鏡是下消化道出血優先選擇的診斷工具,特別是大腸鏡除了可以直接觀察找病因外,必要時可同時進行局部止血術治療,對息肉腫瘤作切除或切片病理化驗組織。但大腸鏡為侵入性檢查,過程較不舒服,且必需吃瀉藥清腸,若遇到大量出血時,並無法即時精確檢查出血點。若是懷疑小腸出血,本院有提供單氣囊式小腸鏡,可在麻醉及X光攝影下完成全段小腸檢查以確定出血位置。要是不想接受侵入性檢查,則可考慮安排自費膠囊內視鏡檢查。
* X光下消化道攝影及小腸攝影:較不侵入性,風險較低,但對微小病灶或血管可能觀察不到,且對病變處無法直接作止血或切片檢查。
* 血管攝影術:方法是經由大腿鼠蹊部的股動脈插入導管到主動脈,伸到腸道的血管(腹腔動脈及腸繫膜動脈),注射顯影劑以X光攝影找出血管病變及出血處,必要時可實施血管栓塞術止血,或放置動脈導管以便注射血管收縮藥物治療。此檢查較會有動脈出血的風險,且急性腸胃道大量出血時,因內視鏡檢查會受到限制,會先考慮安排血管攝影檢查。
* 核子醫學攝影術:將同位素鎝(Tc99m)標記在紅血球上,以靜脈注射入身體後,掃描是否在腸道處有滲漏而顯影以判斷出血位置,可偵測出血管攝影看不到的出血量少之病灶,或是間歇性的慢性出血病變。但只有定位功能,無法知道確切病因。
* 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對可能出血病灶或腫瘤的進一步檢查,也可評估消化道以外的構造組織。

出血的治療
        會依不同的病因給予特定的治療,但在原因尚不明瞭時,會先給予一般支持性療法,包括:輸液點滴治療、輸血及氧氣治療等,若出血量大時病患要絕對臥床休息,並裝置中心靜脈導管,嚴密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及四肢末梢循環,再給予進一步治療:
* 藥物治療:靜脈注射止血藥物,或經由動脈導管注射血管收縮藥物。
* 內視鏡止血治療:檢查時針對出血病灶或血管作止血治療,包括:局部注射稀釋腎上腺素使血管收縮、使用熱探子或氬漿雷射電燒、止血夾止血、或對出血的大腸息肉作息肉切除術等。
* 介入性放射學治療:血管攝影術時針對出血之血管注射栓塞劑止血,但有發生腸梗塞壞死的風險。
* 手術治療:經內科治療仍持續出血,或是不明原因的小腸出血之病患,會考慮剖腹手術探查治療,為確定出血點會以術中小腸鏡定位輔助。而已經詳細檢查釐清出血部位和原因者,則會安排切除腫瘤或結紮痔瘡等手術。

血便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狀
  不要誤以為只是痔瘡出血沒事,有可能是嚴重疾病(如:大腸直腸癌)的前兆,若有此情況時還是到醫院的胃腸科或大腸直腸科門診就醫。針對年紀在50至75歲的國人,政府有提供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癌的服務,民眾可多利用到醫院安排檢查,以能有早期診斷治療疾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