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204期
  • 2016年11月

憂鬱少年 談青少年憂鬱症

家庭醫學科 陳怡如醫師  

憂鬱少年   談青少年憂鬱症(相關圖片)      2003、2004年行政院教育部研究調查發現,國內青少年重度憂鬱症盛行率高達8.66%,且女性的盛行率是男性的2.5倍!青少年曾有自殺意念比率達14.41%,其中實際採取自殺行為的比率更高達3%(教育部;2004)!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5年青少年(指15-24歲)主要死亡原因排名,自殺位居第二位!僅次於事故傷害,與2014年比較,死亡數增加3.6%,死亡率上升4.5%。罹患過憂鬱症的青少年大約有60%在成年時期復發,而且有青少年憂鬱史的成年人比起沒有憂鬱史者,有更高的自殺率。青少年的憂鬱症和虐待、被忽視、學習成績差、物質濫用和過早懷孕有關,並且會進一步影響到成年期的工作和家庭,因此青少年憂鬱症需要被高度得關注。

危險因子
    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可被分為生物性、心理性和環境性(如:表一),通常這些因子都是相互關聯的。


表一 、青少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生物性

心理性

環境

憂鬱症的家族史

情感依賴

反社會的同儕

女性

自殺未遂史

身體活動減少

青春期的賀爾蒙改變

無效的應對技巧

與父母的衝突增加

低出生體重

自卑

關係的喪失(如家庭成員或朋友的死亡, 男女關係, 友誼)

母親年齡小於18

負面的身體形象

低社經地位

內科疾病 (氣喘、糖尿病、偏頭痛)

負面的思維方式 (壞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沒有事情是照著計畫走的)

暴飲暴食

肥胖

自我意識

學習成績差

其它精神科疾病 (例如 焦慮症, 學習障礙)

 

交友關係不佳

睡眠中斷

 

物質濫用

 

 

創傷事件 (身體或性虐待、事故)

 

 

 

 

 

 

 

 

 

 

 



篩檢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建議,篩檢12-18歲的青少年可早期偵測並治療憂鬱症。篩檢工具可以提示症狀的嚴重度,適用8-16歲的台灣版兒童青少年憂鬱量表是一套全球使用率最高的兒童青少年憂鬱量表。

臨床症狀與診斷
    憂鬱症的診斷準則不管是兒童、青少年或成人都一樣(如:表二),但是症狀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青少年傾向以乏樂感、無聊、無助、嗜睡、體重變化(包括未能達到適當的體重)、酒精或毒品的使用和企圖自殺來表現;青少年自述的症狀和父母敘述的也有所出入,父母比較會觀察到外顯的症狀(如:易怒),而小孩則較會表達內在的情緒(如:憂鬱)。

表二、兒童、青少年以及成人的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診斷準則
* 以下五項(或更多)在兩週中同時出現,造成先前功能改變;至少包含以下症狀之一(1)憂鬱情緒或(2)失去興趣或愉悅感。
> 幾乎整天且每天心情憂鬱,可由主觀報告(如感到悲傷、空虛或無助)或由他人觀察(如看起來在哭)得知。(註:孩童與青少年可以是情緒易怒)
> 幾乎整天且每天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主觀說明或他人觀察)。
> 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5%),或幾乎每天食慾降低或增加。(註:在孩童,需考量無法達到預期體重。)
>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眠。
> 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別人觀察到,不只是主觀感受不安或緩慢)。
> 幾乎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
> 幾乎每天自我感到無價值感,或者有過度或不恰當的罪惡感(可能達妄想的程度;不僅是對生病自責或內責)。
> 幾乎每天思考能力和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主觀報告或他人觀察)。
> 反覆想到死亡(不只是害怕死亡),反覆有自殺意念而無具體計畫,或有自殺舉動,或是有具體的自殺計畫。
* 這些症狀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 這些症狀無法歸因於某一物質或另一身體病況的生理效應。
* 鬱症發作無法以情感性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類思覺失調症、妄想症或其他特定或非特定思覺失調症和其他精神病症做更好的解釋。
* 從未有過躁症或輕躁症發作。

結語
     現在許多家庭都是雙薪的父母親,陪伴小孩的時間減少,青少年是一個複雜的階段,需要父母親和學校老師付出更多心力和時間。為了讓青少年有良好的身心健康,除了注意他們的生理狀況,也要多多關心心理的問題,幫助他們遠離藍色的青春!

參考資料
行政院教育部、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期刊、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