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

耳鼻喉科暨頭頸外科 廖立人醫師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院頭頸癌醫療團隊網羅全國最優秀、年輕且具有願景之醫療人員組成。本團隊編制隸屬於癌症品質委員會下,由邱冠明醫療副院長領導,負責診斷與治療鼻咽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癌。團隊由牙科部林秉毅主任擔任照顧團隊召集人,耳鼻喉科暨頭頸外科廖立人醫師擔任頭頸癌監測暨研究小組召集人,負責各項照護指標之監測。照顧團隊採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負責各項頭頸癌診斷及治療。

跨領域醫療照護團隊
       疾病照顧方面包括由耳鼻喉科暨頭頸外科、口腔顎面外科、腫瘤暨血液科、放射腫瘤科、放射診斷/影像醫學科各主治醫師為核心醫療團隊成員,結合整形外科、牙科、肝膽胃腸科、核子醫學科、病理科、復健科、精神科、家庭醫學科安寧療護、護理師、腫瘤個案管理師、藥師、營養師、腫瘤心理師、社工師、語言治療師、復健治療師及靈性關懷人員的專才,再加上家庭醫學科協助戒菸、戒檳、癌症篩檢及三高預防,透過團隊合作,提供完善醫療照護 (如圖一)。成員間除了藉由跨團隊照會,充分表達照護病人之建議外,亦有定期會議(腫瘤討論會、皮瓣重建討論會)進行交流,照護過程亦可藉由相關科別之照會,建立密切溝通管道。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一、跨領域團隊成員於例行頭頸癌腫瘤討論會後合影

 

 

團隊特色 有效率的皮瓣重建團隊
       頭頸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甚至免疫治療,頭頸癌的外科治療往往需要廣泛的切除腫瘤,切除的缺陷則有賴皮瓣重建團隊,本院重建團隊由整形外科阮廷倫及張惇皓醫師負責,整形外科的名言是:醫療團隊根據腫瘤切除需要盡量切除,重建的工作就交給我們!重建後的病人,會轉至外科加護病房,由洪芳明主任領軍之團隊提供良好醫療照護,讓手術無後顧之憂,病人於外科加護病房穩定後,再轉回普通病房由有經驗的護理團隊照顧,運作良好合作機制,成為支持醫療團隊的最佳後盾,促成大家朝一致目標邁進以達病人治療最佳化。

放大食道鏡檢查引領全國
       頭頸癌的外科治療是一項跨團隊的治療模式,本院頭頸癌醫療團隊在10年前便已注意到頭頸癌病患有極高的機會罹患第二個癌症,其中又以食道癌的預後最差,本團隊中之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發現,以放大內視鏡進行食道的檢查,輔以含碘染劑檢查,可以有效早期發現食道病變,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如圖二)。我們的成果發表在多項醫學期刊上,並在國內外廣泛獲得認可,近年來,台灣健保給付新診斷的頭頸癌以及追蹤的頭頸癌每年一次頭頸癌的食道鏡檢查,多少與我們研究成果有關。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二、鍾承軒主任2021年4月11日應邀於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年會專題演講,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首創頭頸癌監測暨研究小組
       癌症中心頭頸癌多專科團隊下設立「頭頸癌治療成效監測小組」,監測疾病照護計畫執行狀況(如圖三)。小組的工作目標包括監測疾病照護計畫執行狀況、規劃頭頸癌年報、監控頭頸癌治療成效及年度計畫、多項照顧指標、疾病照護計畫監測等。小組並提出多項研究計畫如2021進行中之院內研究計畫:探討亞東醫院頭頸癌患者之預後因子(IRB 109169-E),藉此確保並提升疾病照護品質。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三、頭頸癌治療成效監測小組合照

 

 

有愛心的營養品補充支持方案
       頭頸癌的治療除了手術外,常常要合併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這兩項治療都會引起口腔黏膜發炎,導致攝食困難,回顧病人的治療經驗,發現治療前後體重減少4公斤以上,明顯的存活較差(如圖四)。由於這項研究觀察,我們透過明倫基金會跨院際癌友營養品提供和社會支持服務方案,針對放射治療期間的病人,提供免費的營養支持方案,這項方案針對合約醫院正在接受化學或放射線治療之頭頸部相關癌症,如: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主唾液腺癌、鼻咽癌、食道癌、喉癌且需要使用營養品之個案,提供營養支持方案。回顧2014至2016年間的個案,收案前BMI平均數為22.3,完成治療時BMI略為降低為21.8,BMI皆在國民健康署建議標準體重18.5-24內;希望藉由此支持方案減少治療期間體重減輕、免疫力下降,讓更多的患者可以完成辛苦的治療。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四、團隊發現頭頸癌患者治療前後體重減少4公斤以上,明顯的存活較差。

 

 

及時專業的吞嚥及語言復健師
  除了營養支持方案外,我們發現高達50%的病人治療後會有吞嚥困難的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於是邀請專業的頭頸癌吞嚥及語言復健師加入團隊,復健師會於治療前介入,說明治療期間可能遭遇的困難,治療中、治療後都會加入團隊協助病人,以降低治療後吞嚥障礙的後遺症。

在地化更安心的治療環境
       新北市已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縣市,本院是新北市唯一的醫學中心,過去的病人會覺得新北市的醫療水準比不上台北市等醫院的水準,我們回顧全國癌症資料庫的存活資料,發現在本院診斷後自行至他院就醫的存活,並沒有比留在本院治療佳(如圖五);縱使病患因較好的經濟條件,可以到他院接受治療,但因為就醫不方便,可能導致更差的結果(如圖六)。本團隊的設立,提供新北市民就近、有效率及高品質的就醫環境。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五、治療成果方面,診斷後,在本院治療,與自行到他院接受治療的患者存活比較,在本院診斷後自行至他院就醫的存活,並沒有比留在本院治療佳。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六、縱使病患因為有較好的經濟條件,可以到他院接受治療,但因為就醫不方便,可能導致更差的結果(如口咽癌)。留在本院的患者反而有較好的治療成果

 

 

善的傳遞,愛的輪迴  從共同疾病決策到共同研究模式
  醫療團隊在頭頸癌診斷後,會進行詳細的病期評估,之後與病人討論最適當的治療選擇(Share decision making),共同疾病決策的方案包括早期喉癌有哪些治療選擇、晚期咽喉癌有哪些治療選擇、放射線治療模式有那些治療選擇…等等,藉此提高病患自主性及參與度,目前本院頭頸癌病患約7成接受共同疾病決策選擇治療模式。

       我們的信念是唯有透過不斷的研究精進,才能讓病患獲得更好的醫療結果,在檢查、治療的過程,我們會盡可能地邀請病人參與我們現有的研究(Share study model),研究的成果就可應用在後來的病人上,透過這樣的過程不斷提升醫療品質。例如:我們頭頸部軟組織超音波的檢查已經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每年約有3千名患者接受檢查,我們邀請病患加入超音波研究的行列,在病人知情同意且不揭露個資下,讓團隊使用超音波影像進行研究,我們得以分析不同病灶的超音波特點,因此更精熟的了解如何應用頭頸部軟組織超音波的檢查來幫助病患;並將頭頸部軟組織超音波納入頭頸癌病患的檢查常規,病人能夠獲得更準確的治療。目前為止,團隊已經有超過5百名病人加入研究計畫,我們也將這些研究成果寫成研究論文,或教導有興趣的醫師,研究成果便可以廣泛造福往後的病人。透過這種醫病共同合作研究模式,10年來,服務超過3萬名病人(如圖七),發表超過30篇相關研究論文(如圖八),也有許多醫院及診所的醫師至本院觀摩學習。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七、我們團隊10年來頭頸部軟組織超音波檢查服務超過3萬名病人,每年約有3千名病人來院接受檢查。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八、團隊歷年頭頸部軟組織超音波服務人數、累積論文發表數目統計表。

 

 

持續發展新技術造福更多患者  精準醫療-高階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本院放射治療設備,包含兩台最高級別螺旋刀(如圖九A)及一台最高級別弧形刀(如圖九B)之高階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儀器來服務頭頸癌病人。精密的高階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具有精準對位校準功能,使腫瘤接受充分治療劑量,進而提高治療腫瘤成功率,同時減少正常組織的副作用。而高品質治療亦讓高階影像導引放射治療中心連續5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的殊榮,同時以螺旋刀治療頭頸癌經驗發表於國際期刊的數目亦為全國第一!

  2021年度本院將斥資三億以上預算採購磁振影像導引直線加速器(磁控刀),讓高階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再提升,進入另一個新紀元 - 放射治療的精準醫療世代。與螺旋刀、弧形刀相較,磁控刀除具備精準對位,減少副作用的特性之外,更具備了(1)利用核磁共振影像( MR images )進行校準,提供優異的腫瘤影像確認,讓腫瘤無所遁形。(2)具備世界最新發展之「治療中即時腫瘤追蹤(real-time tumor tracking)」技術與(3)依據每日病人腫瘤變化調整治療大小範圍(在線適應性放射治療,on-table adaptive radiotherapy)之三大優點,未來更可造福病人。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九、放射治療高階影像導引直線加速器(A)導航螺旋刀與(B)弧形刀

 

 

精準醫療  發展免疫細胞治療
     頭頸癌患者的治療,約有4成的病人,無論再如何盡力的治療,最終還是可能會失敗;有時病患存活下來,也被現有的治療後遺症困擾,這樣的治療成果深深讓團隊感到挫折;我們透過研究發現鼻咽癌、頭頸癌患者血液及腫瘤旁的淋巴球,數目與功能明顯的變少與變差,因此導致整體預後變差。

  由於本人2014年到美國的紐約 MSKCC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進行參訪見習,除了學習到手術技巧、體會到多團隊的治療模式,更深深受該中心免疫治療的啟發。所以本團隊未來研究方向之一,是希望透過刺激及訓練患者體內的淋巴球,產生能夠有專一性的淋巴球來有效攻擊癌症細胞(如圖十)。因此本團隊包括醫學研究部邱彥霖主任、血液腫瘤科林世強主任領軍,申請台灣科技部以及院內創新計劃的補助,邀集病人參加研究,共同對抗頭頸癌,積極發展免疫細胞治療方法。希望未來研究的成果能夠造福更多的頭頸癌患者。

 

頭頸癌醫療團隊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相關圖片)

 

 

圖十、團隊研究開發免疫細胞治療示意圖

 

 


耳鼻喉科暨頭頸外科  廖立人醫師
專長:頭頸部超音波檢查、甲狀腺手術、頭頸腫瘤手術、鼻竇炎、過敏性鼻炎之內視鏡微創及雷射手術、中耳炎顯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