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266期
  • 2022年1月

懂吃不等於大吃 認識肥胖與飲食策略

形體美容醫學中心減重體雕整合醫療團隊/家庭醫學科 翁資閔醫師  

懂吃不等於大吃  認識肥胖與飲食策略(相關圖片)       常遇到來做健康檢查的民眾,看到抽血或影像檢查的紅字十分擔心,但提到體重或是腰圍的異常,卻常常羞赧的一笑置之。許多人都以為,體重過重或是腰圍過大,只是視覺上不好看、或單純是外表的問題,其實過重或肥胖所容易引發的健康問題超乎想像,因此肥胖症已正式被定義為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

       據估計,在西元 2025年前,全球過重或肥胖成人人口從 2014年的20億人增加到27億人;而在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 45.4%,也就是二個人之中就有一位可能有過重甚至肥胖的問題。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脂肪長在不同部位的健康風險一樣嗎?

       肥胖症的診斷可以從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腰圍測量來評估。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台灣人BMI大於24以上為過重,大於27以上為肥胖。腰圍則有男女別,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則稱為「腹部肥胖」,亦是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之一。研究發現腹部肥胖相較於BMI,更能顯現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也就是說同樣體重的二個人,脂肪集中在腹部(中心型肥胖)的人,會比均勻型的肥胖的人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相關疾病的產生。另外,亦可藉由身體脂肪量的測量來評估脂肪分布情形,目前臨床上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評估整體脂肪分布,而生物電組分析提供了更快速方便的資訊,因此普遍使用。

     目前肥胖症治療有飲食介入、運動介入、藥物治療、內視鏡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但進行任何治療前,建議都需經由醫師評估,了解自身的健康風險與治療風險,且需搭配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才能讓減重的效果維持。

常見的飲食介入有四種方向
1. 飲食行為改變:不特意控制熱量的前提下,增加蔬菜與高纖食物攝取,減少精緻醣類、含糖飲料、零食、高油脂食物,由於高纖與全穀類較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於降低攝入的總熱量。

2. 減少熱量攝取:分為低熱量飲食與極低熱量飲食,熱量需求視性別、體重等個體條件不同,一般低熱量飲食定義為每日1200-1600大卡,長期維持效果較佳。若每日低於800大卡則稱為極低熱量飲食,僅提供50%的休息熱量需求,因此需特別注意安全性與副作用,一般是在減重手術前為降低手術風險所採用的飲食法,必須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監控下進行。

3. 營養組成改變:如低醣飲食、生酮飲食。低醣飲食通常是指降低醣類熱量百分比低於 40%,當醣類攝取低於20-50公克/天或低於10%總熱量,身體會改變熱量產生的方式,轉而產生酮體,稱為生酮飲食。但減少醣類的同時,勢必增加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油脂類的攝取,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尤其在糖尿病與腎臟病族群需特別注意,需先和醫師討論。

4. 改變進食頻率:間歇性斷食法即屬此類,部份研究顯示採用間歇性熱量限制法的減重效果與降低體脂肪效果與低熱量飲食法相當,長期效果尚待證實。

  較極端的飲食法如極低熱量飲食、生酮飲食等,或許能快速收到成效,但長久下來易使營養失衡,因此建議需由醫師評估後,在醫療團隊的監控下短期使用。無論採取何種飲食法,最終目的是找到一個符合自身喜好與生活作息的健康飲食習慣,才能長久維持,減重也不減掉健康。

形體美容醫學中心減重體雕整合醫療團隊/家庭醫學科  翁資閔醫師
專長:慢性病控制、一般疾病診療、安寧緩和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檢查、疾病預防、戒菸諮詢、癌症篩檢)、旅遊醫學(留學、出國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