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頭頸部腫瘤照護 談如何戰勝『頭頸癌』

耳鼻喉暨頭頸外科 羅武嘉醫師  

從頭頸部腫瘤照護  談如何戰勝『頭頸癌』(相關圖片)  院於2021年10月16日舉辦了第一屆跨院際頭頸部腫瘤照護會議,採用實體與線上視訊會議並行的方式進行,講者有本院醫學研究部邱彥霖部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陳贈成醫師,亞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周繡玲院長以及本院超音波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提供了跨科與跨院的學術交流,內容相當精采,讓與會的所有人都收獲滿載,最重要的是這個會議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能持續提升亞東紀念醫院的頭頸癌照護品質,以造福整個雙北市民乃至北台灣的民眾。

頭頸部癌症(Head and Neck Cancers)
        位於頭頸部位,除了腦癌以外的其他惡性腫瘤。較常見有口腔癌、鼻咽癌,另外還有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鼻竇癌、唾液腺癌以及甲狀腺癌等。頭頸癌的症狀包括不會癒合的潰瘍或是硬塊、持續出現的喉嚨痛、吞嚥困難或是聲音的變化,若是有異常出血、面部腫脹、呼吸困難,也有可能是頭頸部癌症。因為頭頸部的構造跟呼吸、說話、吞嚥、嗅覺、味覺以及顏面骨骼有關,試想,一旦長出了腫瘤,影響有多大!

        大多數的頭頸癌是因為抽菸、喝酒與嚼食檳榔所造成,其他危險因子包括特定的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輻射曝露、特定工作曝露在有害物質的環境中等。頭頸癌最常見的是鱗狀細胞癌,一旦頭頸癌確定診斷後,下一步就要接受一系列的檢查來確定到底是第幾期的頭頸癌,通常需要接受頭頸部的核磁共振照影或是電腦斷層檢查、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以及骨骼掃描等檢查來決定頭頸癌的臨床分期,另外還需接受經鼻或著經口食道鏡或胃鏡檢查,因為頭頸部癌症病人同時得到食道癌的機率是不低的,目前有多份的文獻報告指出頭頸部癌症的病人若能早點接受上消化道影像內視鏡系統檢查,可以偵測出許多早期的食道癌,能儘早接受治療。

頭頸部癌症治療
        根據國民健康局的最新統計,以全人口來看十大癌症的發生人數排名,頭頸癌中的口腔癌排在第五位而甲狀腺癌排在第七位,而十大癌症的死亡人數排名,口腔癌是排在第六位而食道癌是排在第九位。頭頸癌中的口腔癌在男性十大癌症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皆位居於第四位。針對頭頸癌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避免吸菸、喝酒以及嚼食檳榔可以減少頭頸癌的發生風險。

        治療方式: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以及細胞治療,若頭頸癌早期發現,有機會只需要單一的治療,例如只接受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且可以達到相當不錯的治癒率;若是晚期才診斷出來,通常需要合併性的治療,包含有根治性的同步放射線化學治療或是手術之後接受同步放射線化學治療等治療,然而晚期的頭頸癌復發的風險較早期來的高,因而預後也較早期的頭頸癌較差。

        回到頭頸部腫瘤照護會議,邱彥霖部長分享本院在鼻咽癌患者免疫細胞治療的研究狀況,指出免疫細胞治療對於鼻咽癌患者具有極高的發展潛能,本院與富禾生醫公司合作也取得重要的進展。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陳贈成醫師提出台大醫院在治療復發性口腔癌的經驗,指出早期的檢查出復發與積極的治療,可以讓部分病人得到相當好的存活,對於頸部淋巴結復發且有淋巴結外侵犯的患者,同步的放射線化學治療(包含或不包含先進行救援性手術),為治療有淋巴結外侵犯腫瘤的較佳策略。周繡玲院長為我們介紹頭頸癌患者的周全性照顧,特別指出本院發展出的兩項全國所遵循的頭頸癌患者的照護指引,包括放射線治療中的口腔黏膜炎以及皮膚炎照護指引,大大提升了頭頸癌人者的生活品質。

       鍾承軒主任則分享了歷年來本院研究的心得,指出頭頸癌患者診斷時約有20%同時合併有食道的病變,可以藉由放大內視鏡加上窄頻影像與碘染色內視鏡術的功能,盡早幫病人診斷出食道病變以及給予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可以提高病人的存活以及生活品質。

         經由此次多專科與多院際的討論,不但提升了專業,了解到本院最新的治療進展,也分享了台大醫院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凝聚本院頭頸癌團隊的向心力,相信藉由此項活動,我們能夠再精進本院治療頭頸癌病人的品質,讓我們一起來戰勝頭頸癌!

耳鼻喉暨頭頸外科  羅武嘉醫師
專長:頭頸部腫瘤及頭頸部超音波檢查、鼻竇炎、鼻息肉及過敏性鼻炎之內視鏡微創以及導航手術及鼻雷射手術、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礙治療、聲音沙啞、發聲障礙及喉部內視鏡手術、聽力及平衡障礙、耳鳴及中耳炎顯微手術

 

從頭頸部腫瘤照護  談如何戰勝『頭頸癌』(相關圖片)

 

 

第一屆跨院際頭頸部腫瘤照護會議,參與來賓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