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糖控制』 點、線、面

新陳代謝科 張純昭糖尿病衛教師  

『血糖控制』 點、線、面(相關圖片)        尿病為典型的慢性疾病,無法根治但可控制。近幾年發病年齡年輕化,除了飲食、運動及藥物控制血糖,對於病患自我監測血糖控制也相當重要。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出自我血糖監測不僅有助於瞭解血糖控制的狀況,且有利於調整飲食、運動或藥物以及預防低血糖的發生,以減緩合併症。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遵從行為越好,血糖控制情形越好。

糖尿病在飲食控制方面
        飲食控制在糖尿病治療中佔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口服降血糖藥物使用或胰島素治療,均必須控制飲食,建議於就醫時與營養師討論,以本身作息的飲食習慣為主,接受個別化的飲食指導,共同討論目前飲食問題再加以調整,並做後續追蹤,以達到最佳飲食狀態。在自我血糖測量中,例如同一餐次的血糖餐前、餐後之間的落差在40-60mg/ dL飲食紀錄,將必須紀錄每餐進食的食物,若空腹血糖超標,建議將上一餐次到目前進食食物都記錄,有紀錄就可更進一步了解那些飲食該注意。

適度的運動對糖尿病患者有益健康
      運動可改善胰島素阻抗、控制血壓及減少心血管風險,根據國健署運動指引,每週至少規律運動三次,每次至少20分鐘。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可以減少30%-40%的胰島素需求量,運動時身體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7-20倍。因運動受時間、場地、天氣和伙伴的影響,使得糖尿病患者難以持之以恆運動,或是反應上班沒空運動,建議將運動生活化,平常可以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短程距離可以走路或是騎腳踏車增加運動量,採間斷式運動,但最後累積運動時間應超過每週150分鐘,也建議以本身體力及健康狀況為出發,選擇適當時間,不可空腹運動,預防運動引起的低血糖發生,運動強度不可勉強,導致運動傷害,如需減重,建議一週減重0.5-1公斤為宜。

藥物調整及平時測量血糖
  在藥物的調整方面,主要是在健康生活型態的飲食和運動後血糖仍未達標準時,醫師會依病人血液報告中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簡稱 HbA1c)的變化,了解最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但因失血、貧血的疾病會影響糖化血色素的數值,因此以自我血糖紀錄更為重要,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標準,成年人空腹(餐前)血糖 80-130 mg/dL,餐後1-2小時血糖80-160 mg/dL。不過也會因個人健康狀態而有所不同,醫療小組給予血糖控制目標也會有所改變。

       病人就醫時常常提出為什麼要測量血糖?覺得血糖怎麼量都差不多,或測量到血糖高而不敢紀錄,怕就醫時會被醫師罵,或表示在家裡測量血糖都很正常,但是看糖化血色素(HbA1c) 報告都出乎預料的超標,原因在於大多數病人不了解測量血糖的意義或只測量特定時間的血糖,而無法得知血糖之波動,加上每餐進食食物、活動及藥物影響,血糖會有不同變化,如果可以每餐次測量飯前、飯後血糖便可看出端倪。如有用藥改變、生病、作息改變、睡眠狀況及有低血糖或副作用發生,建議將症狀、頻率都需紀錄,以便與醫療小組討論〈如表一、血糖監測表〉。研究發現,當血糖偏高時,病人對飲食、藥物及運動愈多方面做調整者,其糖化血色素愈穩定;此外,病人自覺血糖監測對血糖控制幫助程度愈大者,其血糖監測頻率越高,糖化血色素值就越穩定。

       第二型糖尿病的病患大數為中老年人,有既定的生活習慣,不容易因為疾病關係做調整,加上血糖自我監測需要血糖機、採血針及試紙片等耗材需自費,也影響監測血糖的意願,因此建議家庭參與及做有效的自我血糖測量並記錄,以了解疾病變化,達到藉由藥物及生活型態調整、減少低血糖發生的危險。

最後貼心叮嚀
        糖尿病治療效果的好壞,大部分是與家屬支持配合是很重要的,所以需要動員家庭成員力量與醫療人員密切配合;若是家人或朋友等重要支持者能提供持續性支持,可降低病人的憂鬱情緒,並能增加其對疾病的控制感,有助於降低或緩衝因疾病所導致的心理情緒困擾。研究發現,家庭支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血糖控制及醫療遵從度都有相關,家庭支持越多對患者疾病認識越高,自我管理及疾病控制也就越理想。

表一、血糖監測表

日期

早餐

中餐

晚餐

睡前

備註

餐前

餐後

餐前

餐後

餐前

餐後

13

100

133

 

 

 

 

-

早上去散步20分鐘

早餐:饅頭蛋+無糖豆漿

14

 

 

220

245

 

 

-

早餐忘記吃藥

15

 

 

 

 

120

210

-

晚餐:餛飩麵+一顆滷蛋

16

222

142

 

 

 

 

-

15日肚子餓吃宵夜:泡麵

17

 

 

60

110

 

 

-

上午:搬重物,吃飯前有無力感

18

 

 

 

 

123

180

-

晚餐便當:二樣菜+白斬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