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的過程基本上是公平的,尤其當我們隨著新陳代謝老化的進展,身體的功能不斷退化時,心理層面將面臨劇烈的變化。當我們的身體老化後,許多慢性的疾病與心理的沮喪,以及面對社會功能的退化,是未來我們每個人必將面對的問題。因此,「新陳代謝的預防醫學」的目的在於使我們對於未來老化的過程不僅在身體機能上作預防的工作,也讓我們在心理層面能更面對老化。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於老化的定義,65歲以上稱為「老年人」,當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中,老年人的比率超過百分之七時,稱為「老化社會」。以台灣的現況來看,因為過去推動家庭計劃及社會價值觀的變革,改變了國人的生育觀念,造成人口數量成長趨緩,國民生育率逐年下降,加上現代人晚婚與平均生育年齡提高的緣故,台灣目前六十五歲以上老年已達二百六十萬人以上,占總人口比率約8.8%,所以台灣已然邁入「老化的社會」。如果把台灣城鄉地區統合在一起來說,台灣人口老化指數平均達43.2%,而在台北市等都會區更高達52.6%,所謂老化指數是為了衡量地區人口老化程度所設定的指標,它的計算方式為:(65歲以上人口/0到14歲人口) x 100%,在一般年輕人為主的社會結構中,老化指數約為20%左右。近十年來台灣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4.5%,顯示我們正快速的邁向高齡化的社會。
我們先從新陳代謝醫學的研究領域中來了解什麼是老化 (senescence)。就醫學的角度,老化的過程可以分為原發性 (primary aging) 和續發性老化 (secondary aging) 兩種不同的定義。所謂原發性老化是指我們隨著年齡增加,人體細胞組織的自然衰老過程,一般而言我們身體從出生後,在20歲時,體力與身體細胞的發展達到最佳的狀態,從20歲開始到35歲之間有微幅的退化,但是我們並不會明顯察覺這種微細的改變。但是一旦跨過35歲之後,我們身體神經傳導的功能、心臟血液的輸出量、肺活量與呼吸速率、腎臟的血液流量會快速的減退,特別是人體組織對氧氣的基礎消耗值,我們稱為基礎代謝率 (basal metabolic rate),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細胞活的愈久,代謝的能力愈差,耗氧量也愈少,而且具有完整功能的細胞總數會隨著老化而減少。可是以上的變化不易測定,我們舉個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做的到的方法來說明,就是「脈搏壓」 (pulse pressure)。我們對收縮壓 (systolic pressure)、舒張壓 (diastolic pressure) 等名詞應該不陌生,可是什麼是脈搏壓呢?就是 [收縮壓-舒張壓] 的數值。美國國家衛生院在1999年發表了一個大型的流行病學觀察研究報告(FIT 先生試驗,MRFIT),確認了脈搏壓的增加,代表大動脈血管承受壓力的能力下降,同時是動脈血管硬化的重要危險指標,而且比單一觀察收縮壓或舒張壓的觀念更具意義。而脈搏壓增加的現象是代表生物機能老化 (代表身體不同器官實際老化的程度,其速度可能比實際年齡為快) 的窗口。由於生物機能的年齡未必與實際年齡相仿,我們的身體機能的老化可能超過實際年齡,而「脈搏壓」的增加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脈搏壓增加的程度與生物的壽命 (longevity) 有關。
而續發性老化的定義是指因為急性、慢性疾病或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加速衰老。所謂的急性疾病泛指一般病毒及細菌感染的情況,在任何感染的狀態下,身體都會處於發炎的反應,有些研究者認為因為身體的發炎反應會產生許多自由基 (free radicals),而自由基正是造成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理論上,即使一般的病毒感染的感冒也應該盡量避免,相信如果是年過四、五十歲的朋友,只要在通宵熬夜後或感冒症狀較嚴重時,一定有些體力大不如二、三十歲時的感慨。美國德州休士頓醫學中心曾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報告,就是如果對於已經患有心臟梗塞等慢性疾病的老年病人,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來預防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Flu),統計數字顯示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不但可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同時也減少了老年病患再度發生致命性心肌梗塞的情況,雖然不是直接的證據,但是推論病毒感染的確是造成血管動脈老化及疾病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至於慢性疾病的內容更廣,例如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高血壓 (hypertension)、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高血脂症 (hyperlipidemia)…等等,環境因素則包括抽煙、酗酒、類固醇 (steroid) 與其它違禁藥物的濫用…等等。而其中以糖尿病與高血壓最受到重視,高血壓與糖尿病已經被視為加速人體退化的重要疾病 (degenerative diseases),而現今許多所謂的延緩老化的治療其實就是以預防或治療上述的慢性疾病或環境因素造成的老化為主,也就是預防續發性老化。
基本上綜合原發性與續發性老化而言,最容易看到歲月造成的老化痕跡者,在於吃飯、穿衣、洗澡及工作的能力變化;如果我們以六十歲作為老年人的定義下,與年輕時相比較,生活作息的困難度的變化實在是令人擔心的快,平均而言上述的生活機能的困難度每年增加百分之一到二。現今的台灣社會人口因為出生率降低,正呈現快速老化的情況,不過醫藥的發展卻使得平均壽命不斷上升,因之老化社會的景象就是「長壽但多病」,這是我們新陳代謝醫學研究者希望能改善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