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自閉症類群兒童 令人頭疼的行為表現

兒童發展中心 黃思賓臨床心理師  

面對自閉症類群兒童  令人頭疼的行為表現(相關圖片)     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發的時代,有許多各種討論自閉症的衛教文章。本文針對兒童的社交互動、情緒困擾、社會資源…等問題詳加說明介紹。

自閉症孩子的重複性或刻板的行為表現
     這類群的孩子在臨床樣貌中,有一項關於「自閉症孩子的重複性或刻板的行為表現」探討,此種特殊的行為表現,卻相對少在衛教文章中進行討論。而他們的行為就是那些妳也看不懂,但總是重複會再做的事情,例如:不斷的揮手、自己轉圈、重複排車子或瓶瓶罐罐、莫名其妙的拍人、不斷像是背劇本一樣,重複看,看過的Youtube 影片劇情…等等的行為。
  
   在過去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將自閉症孩子這些重複性的刻板行為定義為「重複性而無相對適應功能的動作、口語或發音」,換種白話點的說法就是「不知道在幹嘛的行為表現」。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及對於自閉症有更多的瞭解,心理學家發現這些行為並非是沒有用的,而相對的這些行為有時候是一種操作制約的結果。而在心理學的討論中,對於自閉症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特殊的行為表現並未有肯定的答案,但較常認為源自於「各種技能發展的缺損」或是「社交能力缺損的副作用」。換種說法就是「他們沒法用適當或是有用的方式做活動」,也因此,針對這些行為的矯治,多是從行為學的方向做為依歸。

自閉症孩子最常見的行為出現原因分析
  在評估這些行為上,雖然過去有各種如問卷法、觀察法或是實驗法等方式進行評估,然而目前多為非正式或非結構化的評估方式,而兒童心理師便習慣從「行為分析」的角度對這些行為進行解讀,以利後續行為調整。在過往,行為分析最常見,將行為出現的原因分為「獲得物質或酬賞」、「獲得注意力」、「逃避活動/無聊」、「獲得感官刺激」為主,兒童心理師在臨床經驗上,會針對自閉症孩子額外再加上「錯誤的行為連結」及「降低不適及焦慮挫折感」這幾個可能的行為成因。各位家長可好好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出現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的前因後果及情境脈絡,以釐清孩子的行為目的而進行調整。同時我們需要小心的是同一個行為, 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會有不同的行為目的或原因。

在療育治療上應用的三大策略原則
         在療育上,臨床上我們通常主要會從「預防性策略」、「增強原則」、「削弱原則」、「合併前幾項的綜合策略」進行行為調整的設計。而在「增強及削弱原則」主要是以結果為主的行為策略使用,我們通常會「利用其他行為及結果連結轉移行為」、「尋找替代行為」及「使用不相容行為」做為策略,通俗點的翻譯就是「用更好玩或有趣的事物讓孩子忽略或遺忘自己的重複刻板行為」、「找合適的行為讓孩子可以達到原先行為的目的」、「讓孩子沒有辦法做到原先的刻板行為」。舉例來說,在隨便亂拍人的重複刻版行為出現時,我們可能會採取「在孩子出現拍人動作前先給予他其他有趣的任務或活動去做」、「去拍其他可以拍的東西(如:玩偶)」、「請孩子在可能會拍人的情境中持續做出握拳的動作(這樣他就不能拍人了)」。然而在哪個時機點要採取哪個策略,便有賴於行為分析的結果進行選擇。
  
  此外,還有一個「預防性策略」的使用介入也是非常有利方向,諸如:避免過度興奮、預先準備適合的活動避免無聊、準備可轉移其注意力的小物、預告降低焦慮等等;同時,在預防策略中,有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運動」也是一項可以介入的方式,中
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短期內重複及刻板行為的出現,相對的,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反而會增加行為的出現,因此給予自閉症孩子適度的運動量,但需避免期過度興奮或引發生理激發也不失為一種預防性策略的使用。

結論
  針對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行為,背後成因及因應方式錯縱複雜,兒童心理師建議,若是無法釐清自己孩子的狀況時,需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將會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參考資料:
> 自閉症相關資訊,可參考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自閉症)。
> 操作制約: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的過程與方法,又稱為工具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或工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