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94期
  • 2007年9月

亞東紀念醫院準備進行國內第一例小腸移植-為末期短腸症患者提供一線生機

小腸移植團隊 提供  

亞東紀念醫院準備進行國內第一例小腸移植-為末期短腸症患者提供一線生機(相關圖片)       東紀念醫院經衛生署審查通過獲准執行小腸移植臨床試驗,成為國內第一家可以進行小腸移植的醫學中心,為飽受生命威脅的短腸症患者帶來一線生機。

  在台灣,每年有超過一百位病人因為短腸症或是腸蠕動不良等末期小腸衰竭需要仰賴全靜脈營養。然而全靜脈營養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長期治療方式,病人長期接受靜脈營養會導致導管感染引發嚴重敗血症或肝功能障礙等等,而有生命危險,這時,小腸移植就成為這些病人挽回生命的唯一機會。為此,亞東紀念醫院派遣小兒外科陳芸醫師赴美國知名小腸移植醫學中心訓練一年,返國後成功完成小腸移植動物實驗,向衛生署申請臨床試驗獲准,成為本院進行小腸移植的醫師。
  
 小腸移植雖然早在1960年代試用於臨床,但都因排斥等問題而失敗。直到1987年美國Dr Starzl首次成功將小腸移植手術應用於臨床治療,到了90年代,由於免疫抑制劑的進步,小腸移植的成功率及存活率逐年提高。目前全世界共有21個國家,65個醫學中心施行小腸移植,總數超過1300例,單純小腸移植患者,3年的存活率為73.1%,最近更有團隊顯示三年的移植存活率更高達88%,其中95.5% 的病患不用靜脈營養的支持,患者最長存活超過15年。國際小腸移植醫學會也於2003年提出小腸移植的適應症:包括小腸衰竭且預期不會恢復如小腸相當短或先天性腸黏膜發育不良。或因長期靜脈營養引發諸多併發症如肝功能障礙、主要靜脈管道栓塞、反覆靜脈導管引發之敗血症、和經常性脫水。   
   
   然而,小腸移植在國內,目前尚未開始進行。在亞洲,也僅有日本及中國大陸有零星個案報告。有鑒於移植醫學為本院核心專長之一,現已將心臟移植、腎臟移植、自體骨髓移植列為本院常規移植手術,目前獲衛生署通過執行小腸移植臨床試驗,期望在朱樹勳教授、陳芸醫師及小腸移植團隊的努力下,早日將此醫療技術運用於國內末期小腸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造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