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286期
  • 2023年9月

登革熱防治 防疫新知

感染科 陳泓恩醫師  

登革熱防治  防疫新知(相關圖片)ESG專欄-社會共融

  「醫生,我前幾天去郊遊,那邊蚊子好多,然後今天就開始發燒、頭痛、而且關節,骨頭都好痠痛。」來到門診的張阿姨這樣說著。經過檢查才發現,張阿姨是被蚊子叮咬,得到「登革熱」,經過治療一週後,發燒、肌肉痠痛逐漸改善,阿姨說,下次出門遊玩一定要記得穿長袖衣褲跟使用防蚊液。

登革熱是甚麼?疫情嚴重嗎?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有四種血清型。在台灣,病毒透過「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傳播。目前台灣氣候炎熱,且時有降雨,炎熱潮濕的環境容易讓病媒蚊孳生,因此登革熱疫情嚴峻,上週(2023年8月1日至8月7日)新增264例登革熱本土病例,今年截至8月27日,全國本土病例已累積2,434例,以台南市為最嚴重。

症狀、病毒傳播與治療
  感染登革熱時,每人症狀不一。典型登革熱的症狀是突發性的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另外,也可能出現「登革熱重症」,會導致休克、出血、器官損傷等,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治療,死亡率可高達20%以上。如果出現腹痛、嘔吐、出血、嗜睡、躁動…等警示徵象,更需儘早就醫及密切監控。在發病前一天到發病後5天是可傳染期,若是再被叮咬,就可能透過病媒蚊再傳染給其他人。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以支持治療為主。

目前有沒有疫苗可以預防?
  在法國以及日本已有開發疫苗,但台灣尚未核准。

從ESG視角看登革熱防治
  登革熱不只是一種疾病,更是重要的社區公衛議題。目前ESG意識逐漸受到重視,ESG指的是環境、社會以及治理,可應用在登革熱防治上,多管齊下,以達到疫情控制。
* 環境(E):環境是登革熱傳播關鍵。由於病毒由蚊子傳播,家中應裝設紗窗、紗門、使用捕蚊燈等。在蚊蟲較多的戶外環境,可穿著長袖衣物、並使用防蚊液。
* 社會(S):社區公共環境需共同守護,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另外,民眾若是有到登革熱流行地區旅遊,或是有接觸到登革熱確定病例,應暫緩捐血4週。
* 治理(G):登革熱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持續進行衛生監測。若有當地疫情,則公衛單位會進行疫情調查,並進行病媒蚊孳生源查核等。

結論
  台灣處於登革熱疫情熱區,疫情防治需從民眾、社區、環境、醫療、政府機關多管齊下,方能有效控制登革熱傳播,促進社會的健康和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感染科 陳泓恩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一般感染症、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及相關疾病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CID=0213&&DoctorID=9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