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癮與精神疾患

精神科 曾獻德醫師  

酒癮與精神疾患(相關圖片)酒的歷史與文化
      「酒」的起源在中西方皆有長久的歷史: 中國酒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神農時代,同時酒在中國文學上也扮演著重要的「催化」角色。歷史上許多騷人墨客及文人雅士多以酒為創作靈感泉源並留下許多雋永的文學創作,最有名的莫過於唐代大文豪號稱「酒仙」的李白留下「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詩句。西方文明中酒在兩河流域時期也發現了葡萄酒的存在,伴隨聖經從舊約到新約,也跟著腓尼基人(迦南人)、希臘人及羅馬人來到歐洲,從中古貴族宮廷的品酒文化到近代普羅大眾的飲酒文化,都說明了酒與人類歷史密切的關聯性。

過度飲酒造成的人體危害
  然而隨著酒精的方便取得與價格便宜,因酗酒造成的相關醫療花費及危害在美國已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台灣目前因酒精依賴及濫用造成的危害也在逐年上升中。媒體廣告對於酒的行銷策略不斷影響民眾對酒的觀點,而不當的廣告如藥酒可以增加體力、消除疲勞都造成民眾對於酒的錯誤認知。近幾年失業率上升,因為工作生活不順利,很多人會借酒消愁,甚至快樂時也有人會大量使用酒來飲酒作樂。長期喝酒的人,會造成多重器官及系統損害: 如肝膽腸胃系統的問題(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維他命及電解質吸收不良而缺乏等問題)、造血功能下降、新陳代謝問題(如尿酸及三酸甘油脂上升)、血壓上升及腦血管病變(中風)、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感覺麻木。

 酒精相關的三類精神疾病
  以精神科的觀點而言,與喝酒相關的精神疾病,一般可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酒精依賴及酒精濫用,常被統稱為酒精上癮;第二種是在長期飲酒者身上同時出現的精神疾病,以憂鬱症和焦慮症等情緒障礙最為常見;最後一類則為喝酒所引發的精神疾患,表現出來可以是酒精中毒,酒精引發的癡呆症、精神病、性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等。此外,長期使用酒精的人容易合併其他藥物或物質濫用,甚至引起暴力、自殺行為,造成許多家庭悲劇、人際關係及社會職業功能的損害;同時因酒後駕車造成觸法甚至遭致意外事件亦層出不窮。

借酒消愁愁更愁 藉酒入眠亦難眠
   一般民眾對於酒的觀念,認為酒可以「一醉解千愁」,甚至幫助抒緩情緒進而幫助入眠。對於酒精的研究,目前已逐漸瞭解其作用機轉。酒精對於人的大腦中樞神經是一種抑制性物質,長期使用酒精的人,情緒反而容易陷入越用情緒越低落,情緒越低落時更需要藉由酒精來暫時抑制情緒不舒服的感覺,進而陷入酒精依賴的惡性循環。另外很多人會靠著喝酒來讓自己好睡,但是睡前小酌一杯,付出的代價可能是睡眠無法持續,一個晚上醒來好幾次,或是隔天起來,覺得精神狀況糟透了,無法得到充分的睡眠飽足感。事實上,酒精會抑制快速動眼期(REM)的時間,而REM的時間太少和常在夜間醒來、睡眠斷斷續續有關,也和無法獲得充足休息的睡眠有關。一些有酗酒習慣的人也常常出現睡眠障礙,在半夜醒來數次,而他們的REM都很短,深睡期也很短或幾乎沒有。簡單地說,有大量喝酒習慣的人,可能花很多時間在床上,但是睡眠品質卻很差,一直停在淺睡期,很難進入深睡期。

戒酒策略初期: 先戒身體癮 再戒心理癮
  一般而言,經長時間喝酒後決定戒酒而停止喝酒,個案身體可能出現焦躁不安、心跳加速、流汗、手抖、噁心嘔吐、失眠等自律神經亢奮情形,這時候需在戒酒時配合藥物處理上述症狀,否則較嚴重時會有癲癇發作,或甚至有生命危險。 當身體恢復正常,不再有生理上依賴時,接下來必須針對個案心裏想飲酒的渴望,給予藥物治療,使再度飲酒時產生身體不舒適的感覺及反應,以阻止後續的飲酒行為。其中當併發其他精神疾病時,抗焦慮劑或抗憂鬱劑這類藥物的使用是必須的,因為若不治療其他相關的精神疾病,將會讓戒酒的努力事倍功半,甚至在過程中不斷地加深病患及家屬朋友的挫敗感。

戒酒策略後期: 家人朋友多支援 專業人員多協助
  在治療的後期,身體心理對酒精的依賴均已解決之後,個案上需要在環境及生活上作進一步的調整,例如遠離喝酒的朋友及場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及休閒活動等。還有工作及生活的穩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另外家人朋友的支援,更可以在挫折發生時,給予個案最大的幫忙,避免再度想到以酒精來逃避,而再次陷入酒癮的泥淖中。目前對酒癮患者的戒酒行為,有些患者本身或家屬仍會對醫療的需要性持觀望態度,主要是認為「要戒酒自己也戒得成」。事實上,精神醫療對飲酒帶來的精神疾病問題著重在評估與治療兩方面,若沒有確實的精神狀態評估和腦部功能檢查,同時存在的其他精神疾病將會讓酗酒問題變得更為棘手,所以專業的評估有其必要性。治療部份,除藥物治療外,精神科專業人員也可以在心理治療層面及家庭部分提供必要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