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頸癌放射治療的新突破

放射腫瘤科 陳建安醫師  

  頭頸癌放射治療的新突破(相關圖片)  

     症的治療現今強調的是跨科團隊的合作,主要由內外科、腫瘤科、以及放射腫瘤科等共同參與。放射線治療癌症已經超過一百年以上的歷史。主要原理是利用放射線照射於人體產生的生物以及物理效應來殺死癌細胞。在最近的二十年中,由於高效率電腦運算的發明以及電腦斷層的應用;利用電腦放射影像重組的能力,使放射腫瘤醫師可以清楚瞭解腫瘤與正常組織器官的相對位置,因此開啟了三度空間放射治療的新紀元。如此的進步以頭頸部癌症為例,可以精確瞄準腫瘤區域,進一步提高放射線劑量,以提高局部控制率,並且降低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改善治療後病患的生活品質。
  
  頭頸部癌症包括頭顱部及頸部器官或組織形成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署統計:最常見的是口腔癌,其次是鼻咽癌,其餘的疾病包含咽、喉、上頷竇、扁桃腺、唾液腺癌、甲狀腺等等的癌症。近年來,頭頸癌治療的方針有很大幅度的改變,主要治療方式以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較為嚴重的病患通常會合併兩種或三種治療的方式,以達到最佳的療效。所以頭頸部位的癌症常常都要接受放射治療。鼻咽癌原發部位鄰近顱底和其他重要器官,而且鼻咽癌多為未分化型鱗狀上皮癌,極易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和遠隔轉移,手術治療也難以清除乾淨。此外,鼻咽癌細胞對於放射治療極為敏感,因此多年以來,放射治療一直是鼻咽癌的標準治療,五年存活率約為70%,第一期患者甚至可到達九成,治療效果不錯,而且在國外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同步合併進行化學治療,更進一步提升放射治療的效果。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腔癌、舌癌等等的頭頸部癌症病患,手術後接受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可以降低復發機率,延長存活的機會。
  
  頭頸部內有眼、耳、鼻、口、唾液腺、腦組織、脊髓、骨骼、肌肉許多的重要器官與組織,而且彼此的相對位置也相當複雜。放射線對於不同組織與器官引起的早期或晚期副作用也不同。通常包括口腔黏膜受傷,造成的吞嚥困難,皮膚受傷引起的皮膚紅腫,甚至破皮,潰瘍的情況,不過這些早期反應通常在治療結束後的數週,就會恢復獲得改善。至於治療結束後產生的後期反應如頸部的纖維化,口水減少引起的口乾,則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對病人日後的生活帶來不少困擾。因此如何在提高放射治療效果的同時不增加正常組織的放射線副作用;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將治療範圍盡量縮小至真正有腫瘤的部位,並且盡量避免放射線通過正常組織。因此放射治療的技術才由第一代的二度空間,進步至第二代的三度空間,並進步到現今普及的強度調控治療模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瞭解到腫瘤大小可能隨著治療過程而產生改變,加上傳統的定位僅以皮膚上的標記作為參考,這樣的準確度並不理想且容易造成治療的偏差。因此本院引進兩部最新一代的影像導引螺旋刀:利用每次治療前的電腦斷層定位不僅可以精確瞄準每次治療的腫瘤位置與大小變化,並且透過360度螺旋分層分割,將正常組織、腫瘤周邊組織以及腫瘤組織精確區分開來,經由51個角度的組合分佈,比起過去5到11個角度的放射治療,更能規劃出最少重要器官傷害,最大致死癌細胞的理想劑量。因此臨床上影像導引螺旋刀,可應用於全身各部位腫瘤,特別是在頭頸部癌症中,因為唾液腺、眼睛、腦幹、脊髓等等重要且位置複雜的器官存在,更凸顯此一高科技儀器明顯降低副作用,提升治療效果的優勢。

  本科在癌症的治療不僅追求更佳的療效,也同時追求更完美的生活品質;目前在本院接受導航螺旋刀治療的頭頸部患者已超過五百例,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可能出現二到三級口乾、舌破、喉痛、牙齒酸痛、聽力障礙、皮膚潰瘍等等的急性副作用;如今在使用導航螺旋刀的患者中,都獲得大幅度改善,僅僅在治療後期仍有第一至二級的嘴破、吞嚥不適等症狀。而且治療結束後的口乾、頸部纖維化及僵硬的情形明顯也減少。此外,我們也完成許多困難且複雜的案例,如全身骨髓照射及多發性轉移照射。這些在傳統放射治療技術都會引起很多嚴重急性副作用的複雜病例,如今以先進的導航螺旋刀,不僅克服許多治療的瓶頸,也使得病患的副作用明顯減輕,使治療後的生活品質明顯獲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