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茲海默症藥物治療的新曙光

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 甄瑞興醫師  

阿茲海默症藥物治療的新曙光(相關圖片)  根據國發會推估,截至2025 年初,台灣的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450 萬人,佔總人口的19.27%。預計在2025年底前將超過20% 邁入「超高齡社會」,顯示台灣人口老化持續快速增加,對社會、經濟及福利體系都將帶來深遠影響。台灣現在粗估失智人口將突破35萬人,七成為阿茲海默症患者,估計台灣有20多萬阿茲海默症患者,造成全台35萬家庭的問題。

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曙光
  衛福部今年4月核准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抗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兩款靜脈注射新藥「Lecanemab)」與「Donanemab」。亞東醫院密切掌握國際新藥動態,結合院內團隊力量展現超前部署與高效執行力,於2025年4月中旬迅速完成臨時採購。隨即成立跨部門新藥治療小組,整合神經醫學部、精神暨心身醫學部、心臟血管內科、核子醫學科、放射部,藥劑部、護理部、專責個管師及特約門診等多方資源,細緻規劃施打流程與個案管理。團隊定期召開會議,並積極辦理工作坊及教育訓練,強化專業與溝通。針對有意願施打患者,安排檢查、討論資格,最終於6月23日順利完成全台首例Donanemab新藥施打,使本院能成為全國第一家施打醫院,充分展現團隊合作與精準執行力。

  過去20多年來對於阿茲海默症藥物治療僅有症狀控制藥物,無法針對病因治療。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在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特別是近2年抗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藥物的問世,為患者帶來了延緩疾病進程的希望。阿茲海默症是現今台灣高齡化社會的重要健康議題,過去的症狀治療效果有限,亟需新型病程療法的發展,針對將來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才有曙光。

阿茲海默症患者個案分析
  2025年6月23日患者麥老太太是一位有極輕度認知障礙83歲阿嬤,由女兒陪同遠從新店來到亞東醫院接受全國第一針的阿茲海默症抗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藥物治療。她是早期阿茲海默症個案,雖年事已高,但日常生活功能仍良好,能獨自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處理家務,甚至在家協助照顧患有失智症的配偶。3年前因發現自己出現健忘、重複提問等異狀,加上家中已有失智案例,主動前來就醫檢查,當時己被診斷為極早期阿茲海默症與腦部類澱粉正子檢查陽性異常,但當年無藥可治,終於現在等到新藥面世而接受治療。

阿茲海默症抗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藥物
  阿茲海默症抗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藥物是透過清除腦中致病類澱粉蛋白的原纖維或斑塊,從源頭延緩神經退化,是台灣20年來首次引進針對阿茲海默症病因的治療新藥,但並非人人適用,需經完整醫療評估才能施打,目前推估台灣約有數萬名符合早期阿茲海默症同時類澱粉蛋白陽性的用藥條件的患者。

  兩款藥物皆為靜脈注射,在被診斷疑似阿茲海默症後治療前必須完成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腦部核磁共振影像檢查與APOE基因檢測等評估。臨床數據顯示,15-30%患者可能出現無症狀的腦水腫或點狀出血,3-6%患者有頭暈、頭痛或短暫反應遲情形出現,須搭配治療中的腦部核磁共振影像監測,以確保療程安全。而部分患者如1年內曾有中風或癲癇發作病史、腦部曾有多處點狀出血、攜帶APOE(ε4/ε4)基因者或正服用抗凝血劑者皆屬高風險族群,不宜使用。新藥僅是延緩發作,非根治。這些新藥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能有效延緩病程進展,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家庭希望。

  由日本衛采與美國百健共同研發的Lecanemab,每二週施打一次,由美國禮來開發的Donanemab,每月施打一次,研究指出治療12-18個月後約80%患者可清除腦部類澱粉蛋白到正常值,有助延緩病程約8個月至3年。此藥物現時台灣尚無健保給付,治療18個月約需自費150萬元台幣。全世界己治療2萬多人,但臨床經驗仍新,要待進一步臨床追蹤才有更新的結果。

結語
  面對社會大眾對早期認知變化的高度關注,為解決長輩就醫困難,亞東醫院自2025年7月開始每星期四上午推出自費跨領域記憶整合門診,結合神經、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藥師、個管師等評估與追蹤機制,打造整合性、多面向且一次完成的認知評估服務。當天早上完成影像與血液及臨床心理評估,協助民眾在最短時間4小時內專家評估後得到是否患有失智的答案,解決疑似失智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問題。該模式亦成為新藥臨床導入與精準醫療的關鍵前哨。

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 甄瑞興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失智症、癲癇症、巴金森氏症、頭暈頭痛、動作障礙、手腳麻痺無力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06&&DoctorID=94390

阿茲海默症藥物治療的新曙光(相關圖片)
 

阿茲海默症新藥治療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