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退化的加速器:「身心認知退化症候群(PCDS)」
隨著年齡增長,長者的身體與大腦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退化。這些變化若能早期發現與介入,就能延緩失能或失智的發生,提升生活品質。本文將介紹三個近年醫學上重要的概念:高齡衰弱症(Frailty)、輕度認知障礙(MCI),以及較新的整合概念「身心認知退化症候群」(Physio-cognitive Decline Syndrome, PCDS)。
高齡衰弱症
「高齡衰弱症」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種生理儲備下降的狀態。當身體受到壓力事件(例如感染、跌倒或手術)時,長者難以快速恢復。常見的表現包括:活動力下降、走路速度變慢;肌肉力量減退(提不動東西、開瓶困難);易疲倦、體重不明原因減輕;跌倒或平衡不佳。這些看似「老化正常現象」的改變,其實是失能的重要警訊。
臨床上常用 「臨床衰弱量表」 (CFS) 來評估衰弱症的有無及程度,從1分(非常健康)到9分(極度虛弱,完全臥床),醫師可依外觀、活動力與日常功能做出快速判斷。此外,研究上也常使用Fried診斷標準:包含體重減輕、握力下降、活動減少、步態變慢、易疲倦等五項來衡量長者的衰弱狀態。
長者出現衰弱症後,許多健康風險隨之增加,包括住院率與手術後併發症上升、失能與依賴他人照護的機率增加、死亡率較一般同齡人高。因此,衰弱症被視為高齡醫學中最需要關注的指標之一。
好消息是,衰弱症可以透過四個健康促進方法,達到預防、甚至改善的效果:
* 運動:阻力訓練(如舉啞鈴、彈力帶)、平衡訓練與有氧運動都有助於維持肌力與活動功能。
* 營養:適合的熱量與充足的蛋白質(如魚、豆類、乳製品)攝取。
* 慢性病控制: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控制良好,也能降低衰弱的發生。
* 社交參與:增加參與社交活動以維持身心功能。
輕度認知障礙
「輕度認知障礙」 是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狀態,病人會出現記憶、專注力或執行功能的退化,但日常生活功能大致能維持,比起失智症,對基本生活的影響較小。「輕度認知障礙」被視為失智症的高危險前驅狀態。研究顯示,每年約有 10–15% 的「輕度認知障礙」病人會進展成失智症。早期辨識「輕度認知障礙」,能讓醫師協助病人和家屬及早規劃與介入。
有許多生活方式被證實能延緩認知退化
* 大腦運動:閱讀、益智遊戲、學習新技能(如語言、樂器)。
* 規律運動:研究顯示,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促進腦部血流,延緩退化。
* 飲食:地中海飲食、DASH 飲食富含蔬果、堅果、魚類及橄欖油,對腦部健康有益。
* 控制心血管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皆與認知退化有關。
* 保持社交與情緒穩定:孤立與憂鬱會加速認知功能惡化。
近年更有新上市的藥物,針對消除大腦中造成失智症的沉積物質作為治療,能延緩一些「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認知功能的惡化。
身心認知退化症候群
至於「身心認知退化症候群」(PCDS), 是台灣學者近年提出的新概念,指的是長者同時出現「身體功能退化」與「認知功能下降」的狀態。這兩者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加速惡化。「衰弱」偏重「身體」衰退,「輕度認知障礙」偏重「認知」衰退,而PCDS則結合兩者,代表「加速老化」的表徵。研究顯示,PCDS 的長者比單純虛弱或單純 MCI 更容易失能、住院與死亡,是需要更積極介入的一群。
由於 PCDS 涵蓋身心兩大面向,改善策略必須是多面向整合
* 身體面向:阻力與平衡運動、維持肌肉量、足夠營養。
* 認知面向:認知訓練、閱讀、益智活動、學習新事物。
* 生活整合:規律作息、睡眠品質、情緒調適、社交參與。
* 跨專業團隊照護:結合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職能與物理治療師,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結語
在高齡照護,衰弱症、輕度認知障礙與身心認知退化症候群是三個重要的健康指標。衰弱症告訴我們要留意「身體逐漸脆弱」;輕度認知障礙則提醒「腦部開始退化」;身心認知退化症候群更進一步,顯示身心退化交織,代表加速老化的危險訊號。不論是哪一種狀態,早期辨識、積極介入、持續改善生活型態,都能幫助長者維持更長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家庭醫學部 陳家宏醫師網頁連結介紹
專長: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家庭醫學、安寧緩和、預防醫學
https://www.femh.org.tw/section/sectionDetail2.aspx?CID=0292&&DoctorID=96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