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家人朋友團聚的時刻,烤肉、賞月、吃月餅與文旦,都是節慶不可或缺的習俗。然而,歡聚之餘,我們也可以選擇一種更健康、更環保、同時兼顧安全衛生的過節方式,就讓營養師告訴你幾個小撇步,如何在健康過中秋的同時保護我們親愛的地球!
少鹽少醬,自然調味
在台灣,人們總習慣使用烤肉醬進行調味,或是使用沙茶醬、番茄醬、美乃滋等製作沾醬,雖然此類醬料的確可以製造出多樣的風味避免單調,但也藏有驚人的鈉含量,徒增心血管及腎臟的負擔。建議大家可以改用天然辛香料調味,像是:蒜、辣椒、九層塔、迷迭香…等等,亦或是加入水果來做醬汁,如:檸檬、柳橙...等,賦予自然的水果香氣,增加食物多元風味。
多蔬少肉,原型飲食
在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就是烤肉,但人們往往以五花肉、內臟類、香腸等高油鹽的食材為主,鼓勵多挑新鮮的「原型食物」取代前述食物,如:瘦肉、海鮮…等;除了豐富的蛋白質食物外,不要忘記多采多姿的蔬菜們,建議蔬菜應至少佔二分之一以上,如彩椒、玉米筍、杏鮑菇、洋蔥…等,這樣的搭配不僅富含纖維質來協助腸胃消化,還可以補充多元植化素,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從環保角度出發,提升原型植物性食材比例會帶來不少的效益,像是減少加工、運送過程所帶來的碳排放,甚有助於減緩畜牧業造成的環境壓力,為維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精挑細選適量點心
傳統意義上月餅象徵團圓,且隨時代變遷誕生多種品項,不變的是它的製作過程總伴隨大量的糖和油。我們能透過營養標示了解組成內容及比例,優先選擇熱量低、含糖量低的品項來吃;也可以用「分享」方式食用,不但達到一次吃完多種口味的口腹之慾,甚至能在過程中增進彼此感情,但營養師仍建議淺嚐即止,一天不要攝食超過一顆月餅。
而另外一個代表食物柚子則富含維生素C、果膠及膳食纖維,適量攝取可還以促進增進腸胃蠕動。建議每日攝取控制4~5瓣柚子以內,避免攝取過多導致血糖攀升。
優先選擇不含糖飲料
烤肉的時候常常會因為溫度過高、食材調味種種因素,容易感到口乾舌燥,此時的最佳夥伴絕對非無糖茶飲與白開水莫屬,雖然大多數人更願意選擇啤酒或含糖飲料,但提醒您此類飲品普遍含大量精緻糖或酒精,對身體負擔較大。若不得已需要小酌,別忘了掌握分寸:男生一天最多2個酒精當量,女生則以1個為限。(1個酒精當量相當於啤酒250毫升、葡萄酒100毫升或烈酒30毫升)
培養良好衛生習慣
不良的衛生習慣會對我們的身體帶來危險,除了食物保存不良、烹調不當外,器具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一環,以下就舉例幾個重點以供大家參考:
* 肉類、海鮮必須全程低溫保存,冷藏溫度應低於 4°C,冷凍需低於 -18°C。運送途中可使用保冷袋或冰磚,避免食材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放置。
* 生食與熟食的刀具、砧板必須分開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 處理每一種食材時,請一定清理乾淨,以降低農藥殘留、寄生蟲與細菌感染風險。
* 食材須徹底加熱,尤其是肉品、海鮮類未經良好處理時容易夾帶各式細菌,進而對我們的腸胃道造成損害,故應避免貪圖「半熟口感」而增加食安風險。
* 聚餐若在戶外進行,應準備食物罩或保鮮膜,避免蚊蟲或灰塵掉入食物中。熟食若放置超過2小時未食用,應重新加熱或丟棄。
* 環保餐具使用完畢後,必須經過高溫清洗與烘乾,確保衛生。
* 餐後應立即清理桌面與油漬,並將廚餘與垃圾妥善落實分類,避免造成害蟲滋生。
優先選擇當地當季食材
此類食材除了新鮮、價格實惠外,也普遍含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且根據2022年6月發佈在國際期刊《Nature Food》的研究《Global food-miles account for nearly 20% of total food-systems emissions》指出全球糧食系統中佔大約為總碳排量的6%,故建議選擇當地當季食材不僅能享受最美味的佳餚,還可以減少運輸過程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以利地球永續經營。(以台灣為例,柚子、堅果、根莖類蔬菜、海鮮、菇類等皆為秋季盛產食材。)
減少一次性用品與過度包裝
每到中秋節,月餅禮盒與伴手禮琳瑯滿目,但過度的塑膠、紙材與金屬包裝,常在節後成為垃圾堆的一部分。選擇簡約、環保包裝的產品,既能避免浪費,也能展現對環境的關心。此外,烤肉聚會時,自備環保餐具、杯子、購物袋,更能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降低垃圾產生。
結語
中秋節象徵團圓、共享與幸福,當我們坐在月光下的餐桌前,心懷環保的生活態度,在享受食物的美味同時,更能展現對地球的善待,祝大家在中秋佳節,吃得開心也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