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診外傷病患處理的觀念與趨勢

急診醫學部 林茂森醫師  

急診外傷病患處理的觀念與趨勢(相關圖片)      據衛生署九十四年的統計,台灣地區每十萬人口就有56.8人死於事故災害、自殺及他殺,佔據十大死因前幾名;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教育水準提升、醫療技術及設備的進步,外傷處理已經和人民生活品質及生命延續密不可分。

  處理外傷病患有兩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到院前的緊急救護和到院後急診室內的緊急醫療。前者的工作其實十分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政府和醫療團體不斷推廣緊急創傷訓練課程的目的,它應包括:維持呼吸道暢通、控制外出血和休克、適當搬運病患和轉送至適當的責任醫院。緊急救護技術員於現場實施基本處置完畢後,應與後送醫院連絡並報告傷患的病情,後送醫院才能及早準備以接收傷患。而連絡的事項則包含:病患基本資料、事故原因、受傷時間、受傷機轉、生命徵象、已做處置、預計到院時間。急診部接到通知後,在傷患到達前必須先做好完善的準備,例如通知創傷小組、檢查維持呼吸道的各項器材和工具、監視儀器及加溫過的輸液等等。

 要特別強調的是,急診外傷病患評估與治療的優先順序,是基於傷害程度、生命徵象是否穩定和受傷機轉來決定,而絕非以先來後到的次序來做為區分,雖然這是常常導致急診爭執的原因,但這種不尊重?檢傷分類?的觀念不僅非常要不得,更有可能因此讓急診醫師錯失救治傷患寶貴生命的契機,也藉此和大家溝通並共勉之。

  對於所有到院的外傷病患,開始的處置包括了快速初級評估,穩定生命徵象,詳細再評估病患及初步確定治療。此種外傷處置程序,主要架構在ABC的優先順序和為了及早辨認出致命性的問題並能夠優先處理。在初級評估完成、復甦建立、及病患生命徵象穩定後,接著才開始去做次級評估。外傷病患的次級評估是「從頭到腳」的徹底檢查,包含完整病史、理學檢查、以及所有生命徵象之再次評估。此時包含了完整的神經學檢查,並判定昏迷指數,另外急診醫師會選擇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各種必要的檢查,例如X光片檢查、實驗室檢查、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掃瞄、診斷性腹腔灌洗術,或是特殊的檢查如泌尿道攝影、血管攝影、經食道超音波、支氣管鏡檢、食道鏡檢等等。

  對外傷病患中各種處置及治療的時機都要明確掌握,太早或太遲均會影響病患的後續發展。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則是,處置及治療要視醫院本身的人力資源及設備而決定確定治療的動向,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處理的能力各有等級上差異。掌握時機,認清自我處理能力,妥善作好後續處理,包含會診各專科或轉院進一步治療,才是創傷確定治療的最佳策略。

 例如,一個腹部穿刺傷的病患,除了初級評估、急救復甦、次級評估外,確定的治療可能還是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儘早會診相關專科或轉介至有能力處理的醫院是主要處置要領。相對的如果遇到腹部鈍傷,確定的治療則要看傷害的程度,它可能只是單純的腹部挫傷,保守治療即可;但也可能嚴重到內臟破裂、內出血,需外科手術治療。急診的處置與治療在於善用各式診斷工具,視情況決定是否會診相關專科醫師作進一步治療。

 本院的急診和創傷醫療團隊成員充足,除了二十四小時有主治醫師駐診,直接擔負起第一線外傷急救的重任,還可以從中處理並協調整個從病患急救、手術房、急性病房和加護病房的醫療過程,可以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而創傷醫療團隊裡包含了一般外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心臟血管外科、胸腔外科和泌尿外科等各個專業領域,可以隨時待命並及時處理各種複雜性傷害,這更提供了來院患者極大的保障。

 醫學中心已是醫療體系的最後防線,因此本院急診在面對所有外傷病患有概括承受的社會義務與責任,而這些都是我們應肩負的使命。在眼前拮据的創傷醫療資源和健保財務窘境下,希望相關單位與組織能放開心胸和眼光,努力創造保障外傷患者的完善就醫環境。展望未來,我們不但要克盡職守,更要積極投入醫學研究,如此才能持續不斷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