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90期
  • 2007年5月

亞洲首例 以腹腔鏡進行 腹部主動脈瘤切除手術

心臟血管外科 邱冠明主任  

亞洲首例  以腹腔鏡進行  腹部主動脈瘤切除手術(相關圖片)     部主動脈瘤,並不是真正的腫瘤,而是指腹部主動脈因為長期承受高血壓衝擊,加上動脈硬化等因素,造成血管擴大的現象,當直徑達正常的兩倍以上時,便被稱為主動脈瘤。通常這樣的動脈瘤會以每年約0.5公分的速度逐漸增大。就像吹氣球一樣,氣球吹得越大,它就越薄、越容易破裂;隨著主動脈瘤逐年加大,動脈壁也會越來越薄,根據過去的研究,當主動脈瘤的直徑超過5公分時,它破裂的機會便會大大增加。因此大於5公分的腹部主動脈瘤,應該接受手術治療。

    傳統的手術治療已經有三、四十年的歷史,它的治療效果已經是「經得起時間考驗」。在全身麻醉之下,經由腹部正中、或是左側腰部的切口,將主動脈瘤切開,以人工血管替換擴張而脆弱的主動脈。手術的傷口大約20~30公分長,手術時間大約4~6小時。手術後通常必須在加護病房觀察2~3天。另外,由於手術時必須翻動腸道,因此手術後一週患者的腸胃道功能會有短暫失常,需要以點滴補充水分及營養,待進食正常而可出院時,總計住院時間大約為兩週。

    近幾年來,腹腔鏡手術快速進展,許多腸胃道、泌尿道的手術都可以用腹腔鏡完成。而腹部主動脈瘤的手術,在歐美也有零星的案例報告。本院在3月29日成功完成亞洲首例「全腹腔鏡」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是49歲女性,「馬凡式症候群」患者。馬凡式症候群的患者,全身的結締組織形成都有缺陷,動脈管壁相當脆弱,她去年3月因上升主動脈瘤以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在本院接受了主動脈根部全置換手術。在前一次手術前評估時,就注意到患者同時也有腹部主動脈瘤。追蹤一年之後,發現仍有擴大的跡象,因此予以手術治療

    在全身麻醉之下,我們在腹部做了8個1.2公分的切口,經由這些切口伸入腹腔鏡以及各種器械,成功地以人工血管置換掉擴張的腹部主動脈。手術時間雖然較傳統手術長,但患者手術當天即可拔管,隔日即可經口進食,並轉出加護病房。而且由於只有8個小傷口,術後疼痛相當輕微,僅有些微腹漲感。患者在一般病房的復原情況相當理想,因此手術後六天即可出院。

    主動脈內支架型血管是另一項近年來重要的發展。以金屬製成的支架,包覆著人工血管的材質,可以經兩側股動脈,在X光導引之下,放到主動脈內,將動脈瘤隔絕於血流的衝擊之外。這項手術僅需要在兩側鼠蹊部各做五公分左右的切口,因此可在局部麻醉或是區域性麻醉(如腰椎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也僅需要1~1.5小時,術後可以不在加護病房停留,而且可以在術後3~4天出院。本院去年已經有成功完成的案例。這項新興的技術大幅降低了腹部主動脈瘤手術的侵襲性,然而,由於這項技術僅有十多年歷史,長期的治療效果目前仍未有定論。因此患者術後必須定期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目前已知,約有1/3患者在三年之內會再需要接受其他治療。且這項手術目前健保仍不給付,因此僅支架型血管這項醫材,患者就必須自費新台幣四十多萬。

  腹腔鏡手術也許不像主動脈內支架型血管,可以在1~1.5小時內就完成,住院時間也沒辦法縮到3~4天這麼短;但是它卻有傳統手術「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點,九成以上的患者動過手術之後,一輩子不再需要手術或其他治療。而且這項手術和傳統手術一樣,完全由健保支付。這項手術不僅是台灣首例,也是亞洲首例。它不但是本院的里程碑,也顯示出台灣的腹腔鏡手術技術已直逼其他先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