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強迫症

精神科 周秉萱醫師  

       來在報章媒體上常常出現許多強迫症的案例,不外乎病患重複的洗手,或是重複的清點、檢查物品,由於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重複這些行為,卻又無法克制內心的衝動,在這種重複出現又想要努力壓抑的情形下,往往造成病患相當大的痛苦與不舒服。

  強迫症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呢?在精神科的診斷準則裡,強迫症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罹患強迫症的人會陷入一種無意義、且令人沮喪的重複的想法與行為當中,但是卻一直無法擺脫它。強迫症的表現可以自輕微到嚴重,但是假使症狀嚴重而不治療,會因個案嚴重的焦慮及花費過多的時間在無意義的行為上,影響到學業、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功能。
  
  強迫症的症狀有哪些呢?最主要的是強迫性思考及強迫性行為。在強迫性思考的病患中,病患會感受到一種不想要、侵入性的想法、衝動、或影像,例如不斷的有想在公眾場合罵髒話的衝動或是不斷的覺得手很髒的想法或是一再懷疑自己出門時沒有關瓦斯。通常患者感受到的是討厭的、不舒服的、無意義的、無法接受的、很難擺脫的,病患會覺得強迫性思考的內容不是自己想要的,卻很難控制。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強迫症的患者都會覺得他們的強迫性思考或強迫性行為是無意義的或超過的。引發強迫性思考的刺激因素很廣泛。當強迫性思考出現時,隨之而來的是不舒服的感受和焦慮,讓人有一股衝動想去「中和」它或是壓抑它。中和可以是外顯的行為,例如強迫性洗手或檢查等;也可以是內心的對抗,例如運用其他的想法來轉移。
  
  在強迫性思考之後,跟隨而來的就是強迫性行為。強迫性行為可以是重複的行為(如洗手、排序、檢查)或心智活動(如祈禱、計數、重複默念字句)。假如不做強迫性行為焦慮則會增高,當做了強迫性行為之後可以暫時降低焦慮,但是也因此而不斷地強化個案去執行強迫性行為的動機。有時患者會「抗拒」做強迫性行為,抗拒越大就越健康。患者有時會有「逃避行為」,尤其當某些情境足以引發強迫性思考與行為時,越是逃避強迫症越嚴重。最常見的強迫性行為就是清洗與檢查。其他症狀包括︰算數字、收集物品、物品排列的整齊性、重複要求他人的再保證等。
  
  舉例來說,一個強迫症的病患會不斷的想要再去檢查是否已將瓦斯鎖好,一旦檢查完後的當下便可放心,焦慮感也可解除,但過沒多久這種想要再去檢查的想法便又浮上心頭,若不再去檢查一次,內心便充滿了不安與擔心,懷疑檢查的不夠徹底,一天下來可能要花費不少時間再重複檢查上。
  
  傳統認為強迫症是生活經驗所造成的,但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它是來自生物(或稱之體質)因素。臨床上的推論認為強迫症是因為腦中的血清素不平衡所引起,故使用抗憂鬱劑去阻斷血清素的再吸收,增進腦中血清素的濃度達成緩解強迫症的目標。除了藥物治療外,臨床上還可以利用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的指導原則就是:「暴露不反應」,也就是跟強迫症狀共存,但是不隨著其節奏起舞。例如摸到髒東西,不去清洗,讓自己的焦慮在卅分鐘之後自然消退。在過程中個案可能會感受到越來越強烈的焦慮,此時要學習壓抑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經過反覆的練習,當心中出現強迫的意念或行為時,所引起的焦慮便會降低。
  
  若是家中有罹患強迫症的病人,身為病患家屬可能已經嘗試很多方法都無法改善或停止這個病症,甚至是因為造成太多的困擾而和病人起衝突。不過減少衝擊的第一步就是學習了解與接受強迫症,家屬必須了解到病患這些看似不合理的行為不是因為個性使然,而是因為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所造成,當對於強迫症的了解增加之後,就能夠以疾病的模式來看待病人的行為。家庭關係會更加改善,且強迫症病人會覺得更被支持。正向的家庭關係也會大大增強了其他治療的效果。

  你是否有怕髒,須反覆洗十幾次手才覺得乾淨及必須反覆折回家中檢查三、四次以上才敢放心離開的情形,如果有以上問題的話,你可能是個強迫症患者而不自知,看了上文或許心中還有疑問,請不要客氣與您的醫師討論,務必全盤瞭解強迫症才能克服疾病或是與您生病的親人並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