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食品身份證~談營養標示

營養科 蔡淑敏營養師  

認識食品身份證~談營養標示(相關圖片)

    年來國民營養知識提升,健康意識覺醒,越來越多的民眾關心各種相關的營養問題,然而面對各種充斥於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包裝食品,如果想讓自己和家人都能吃得更健康?購買前不妨花一點時間了解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將能幫你花錢買對食品進而吃出健康。

    營養標示是什麼?
      所謂「營養標示」,其用意在於可以幫助消費者瞭解包裝食品主要的營養成分為何,依據衛生署公告的『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規範』,食品營養標示最基本必須包括「營養標示」之標題和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之含量,而如果各家廠商宣稱產品屬於高鈣、低鈉、富含維生素C或低膽固醇等食品,則必須把宣稱的營養素含量標示出來。
  閱讀「營養標示」-- 秘笈一 二 三
  秘笈一
  首先,需看營養標示的分析基準是以100公克(固體或半固體食品)或100毫升(液體食品)還是以「每一份量」做為標示基準,食品的總重量(內容量)有多少?如果這個食品以份數來標示,就要更進一步看每一份標示的重量多少?每包裝共內含幾份?例如: A產品 的內容量雖是500毫升,而它的營養標示是以100毫升為基準;B產品則除了以100公克做為標示基準外,另外還提供以每1份30公克為標示基準,內含7份,一盒有210公克的營養標示。
  
  
    民眾如果想從不同廠牌的同類食品中找到熱量比較低,或是脂肪比較少的,則要先確定這些產品的營養標示基準是否都相同,例如都以100公克標示,或是以每一份量皆相同重量的基準來做比較。

     秘笈二
     若想算出所攝取的熱量及各種營養素的量,只須將吃下的量乘上營養標示所列出的數值,即可得之。例如喝一罐A產品(內容量500毫升)就等於吃進216大卡的熱量(43.2大卡/100毫升* 5=216大卡)及4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8公克/100毫升* 5=40公克),相當於八分滿飯量的熱量,如果不想因此而發胖,那接下來的一餐可得代換該餐等量的主食份量。同樣的,點心時間嘴饞吃下2份的B產品,就等於攝取約345大卡的熱量,相當於吃了半碗飯及1又1/3湯匙的油脂,或者單由標示中油脂的含量亦可清楚得知B產品的脂肪含量是主要熱量的來源,佔了60%的比例(脂肪含量×9大卡/公克=由脂肪提供的熱量,再除以總熱量,計算出總熱量來自脂肪的比例)。這對想控制熱量攝取的民眾,可得小心陷阱,三思而後“ 吃”。

     秘笈三
    經由看「每人每日營養攝取量百分比」,則可進一步了解所吃的食品所提供的營養素,佔每日營養需求的百分比。(建議攝取量是以2000大卡、蛋白質60公克、脂肪55公克、碳水化合物320公克、鈉2400毫克為基準值), 例如喝下100毫升的C產品 所提供的熱量及各種營養素佔一整天營養需要量的熱量1.9%、蛋白質3.3%、脂肪1.8%、碳水化合物1.6%及鈉1.5%。另外當你想限制脂肪攝取時,則不可只以口感是否油膩而決定產品的油脂高低,不妨學習由產品的油脂量佔每日脂肪建議攝取量的比例(成人每日脂肪建議攝取量的比例最好低於25~30%),當作您購買的參考。

      營養標示多認識 健康均衡非難事
     以營養師的立場,教導民眾認識食品的營養標示,對健康維護、預防及控制疾病,絕對有實質意義,尤其對正在減肥及需要限制飲食的慢性病患,如糖尿病病人,若能靈活運用營養標示內容來做食物替換或藉由辨認食品中不利成分,如餅乾是否添加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飽和脂肪酸(奶油、牛油、豬油、棕櫚油等富含)和反式脂肪酸(烤酥油、乳瑪琳等富含),而減少食用,相信要吃得既健康又自在,實非難事。


     總之,在食品型態愈呈多樣化的今天,學著在買東西、吃東西之前仔細閱讀「營養標示」,作為選購食物的重要參考指標,將可使你買的安心,聰明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