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中風血管超音波檢查

神經內科 陳 龍 醫師  

腦中風血管超音波檢查(相關圖片)    防中風應從小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在無症狀期開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運動、控制體重、謝絕煙酒等。在預兆期即暫時性的缺血發作,腦部血液供應已告急,可能突然半身麻痺、天旋地轉、說話不清楚或一隻眼睛看不見等症狀。約有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在發生真正腦中風之前,會有暫時性的缺血發作,這是一個警告性的中風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到已經發生中風時應盡快尋求正規醫療協助,更重要是防範再發性中風。

什麼是腦中風血管超音波
  血管超音波檢查是一種非侵入性、安全、快速的檢查,利用超音波來測量動脈血管管徑和血流變化,瞭解動脈有無狹窄或阻塞現象。這些情形和將來發生腦中風有密切關係,對中風的預防及治療極有幫助。超音波檢查沒有任何禁忌,檢查時只需放鬆心情,安靜的躺在治療床上。

檢查包括:
1.顱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頸部動脈(總頸、內頸及外頸動脈、脊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懷疑有頸動脈狹窄,腦梗塞,暫時性腦缺血,腦血管畸形或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可安排此項檢查。
2.顱內血管超音波:檢查顱內之大動脈(中大腦、前大腦、後大腦及基底動脈)。懷疑有任何顱內血管異常時可安排此項檢查,但是有時會因為顱骨太厚,無法看到顱內血管,尤其是年老女性,可偵測到顱內血管的比例可能不高。
  其他血管檢查如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血管檢查也可檢查出大部分的頭頸部動脈狹窄,但最正確的診斷工具應該是血管攝影檢查,缺點是較具侵犯性,約有0.5到1%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醫師會視個別病情需要安排最適當的檢查。

顱外頸動脈超音波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所有缺血性腦中風約有1/4是頸動脈嚴重狹窄所導致。頸動脈狹窄是由動脈內的粥狀硬化班塊逐漸變大而造成血管狹窄、阻塞或血流不足,而粥狀硬化斑塊不規則的表面容易附著血塊,當血塊脫落流入腦中造成腦中風。頸動脈狹窄可分為對血動力學有意義,無症狀之頸動脈狹窄,其平均每年發生中風之比率為2%~5%。而由無症狀之頸動脈狹窄進展到血管阻塞則是無法預期的,一旦進展到動脈阻塞時,20%患者會發生有症狀的中風,其後每年增加1.5%~5%中風的機率。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法,傳統的治療方法以內科治療,服用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並不能根本改善血管狹窄的問題。外科以手術方式即動脈內脈切除術,切開頸動脈血管清除阻塞血管的粥狀硬塊。這個手術必須接受全身麻醉,較具侵犯性且可能有心臟血管疾病發生,並非所有病患均適合。統計上,在北美地區的成功率可達95%,其中約5-10%可能有併發症發生,包括中風、顏面神經麻痺、傷口感染等。動脈內脈切除術可根本改善血管狹窄的問題,但由於手術是較具侵犯性的治療,且合併較高的風險,如傷口感染、顏面神經麻痺等。最新的治療方式是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手術成功率可達98-99%,同時配合血栓保護裝置合併使用,併發症只有約1-2%,故近年有取代動脈內脈切除術的趨勢。你的主治醫師會視個別情形,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顱內血管超音波
  顱內動脈狹窄大於50%病人一年內中風的比率約7%,大於70%的一年內中風危險性可能高達15%,狹窄的越嚴重,中風機率越高。而初次腦梗塞的病患約6%的病人有頸動脈狹窄,顱內動脈狹窄的病人則是頸動脈狹窄的2.5倍。目前顱內血管支架已進入人體實驗階段,不久將來也可使用於冶療顱內動脈狹窄。另外,當懷疑腦中風是由心臟或近端大血管的小栓子所引致時,可利用顱內血管超音波進行血栓值偵測,鎖定中顱內中大腦動脈或內頸動脈,計算30分鐘內經過的血栓數量,可作為冶療參考依據。

那些人要做腦中風超音波
  除腦中風住院病患外,男性超過五十歲、女性停經後,有腦中風、動脈硬化或狹窄病史或是家族中有腦中風相關病史、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的民眾,都是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腦中風血管超音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