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16期
  • 2009年7月

緊急救難體系的建立

朱樹勳院長  

  緊急救難體系的建立(相關圖片) 

      灣處於東亞地震帶與西太平洋氣候區,歷來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不斷,而這些災害所衍生的洪水、土石流、地層滑動、橋樑斷裂、房屋倒塌等情況更是常常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除了上述天然的災難以外,空難、車禍、火災以及工廠有毒物質外洩等人為的意外事件,也常常奪去許多寶貴的生命。面對這麼多的災難事件,除了有待全體國人努力防災減災之外,一個完善的緊急救難體系的建立更是我們刻不容緩的工作。

     所謂完整的緊急救難體系必須以「人」為本,從人性需求的角度出發,全方位的來設計建造:從救難的時間縱軸來看,災難現場需要有能迅速動員的搜救團隊,在第一時間將傷患脫困;接棒的緊急救護團隊必須零時差的開始現場急救,並做好固定、保護及運送準備;後送團隊在此時接手,以各種適當的運輸工具將救出的傷患既快速又安全的送往醫院或臨時的醫療急救區,並在運送期間不中斷任何醫療處置;之後由緊急醫療團隊與重症醫療團隊合作,以先進的醫療技術處理所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導致殘障的種種難題;最後再由復健、精神、心理以及社服等單位的專業人員接下後續的照護工作,直到傷患恢復健全的身心回歸社會的正常生活。

     從救難的空間橫軸來看,所有的救災資源都必須有效的整合、管理、指揮調度以及分配運用,為達到這樣的要求,整個救災的過程就非要有一套統合的指揮體系,所謂的「事件指揮系統」(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來掌握不可,在這樣的架構之下,指揮官得以經由應變中心的幕僚協助,透過計畫、執行、財務、行政、後勤等部門的人員迅速進行各種搶救,並隨時充分掌控災情的進展,使救難工作有秩序有條理,鉅細靡遺,不至於有遺珠之憾。藉由這樣的機制,我們可以讓警政、消防、衛生、環保、民間甚至軍方的各路人馬使用同一種救難語言,合作無間,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以拯救最多的生命。

   事件如與醫院有關就稱「醫院事件指揮系統(Hospilal ICS,HICS),亞東紀念醫院為善盡緊急救難的社會責任,全院實施HICS應變制度,並積極地籌組災難救護隊,而且鼓勵發展災難醫學的研究,並以不斷的教育、演習、檢討、再教育的循環模式,力求緊急救難的精實進步,期望在我們的積極推動之下,配合政府部門的大力挹注,我們可以很快的建立一個理想中的緊急救難體系,以便在國內外發生災難時即時投入救災工作。既可保障國人,又可對國際提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