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注意蚊蟲叮咬 認識登革熱

感染科 許孟璇醫師  

   炎炎夏日注意蚊蟲叮咬  認識登革熱(相關圖片)

    「登革熱」在台灣早期又名斷骨熱、天狗熱,中醫稱為斑痧。自 1779
年中始有描述登革熱病例,到1869 年方命名為登革熱(Dengue fever)。1906 年發現埃及斑蚊為媒介昆蟲,1907 年證實病原體是病毒,1911 至1931 年間陸續證實白線斑蚊亦是媒介。

 全球登革熱發生的地區,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
蚊分布的國家,包括亞洲、中南美洲。在台灣早年曾在 1915、1931、1942 年發生三次的全島性登革熱流行,之後沉寂將近40年,但自1987、1988 年在大高雄地區爆發登革熱流行後,每年夏天均有地方性流行,特別以高雄縣市、台南市及屏東縣居多。然而更值得注意,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逐年攀升,2008 年境外移入病例226 例,創10 年來新高。住在台灣的我們,對登革熱應有一定的認識。

   「登革熱」是由一種「登革熱病毒」所引起的疾病。這種病毒分布在全球各地,特別是熱帶地區。這個病毒依照血清抗原型可以分成四型,重覆感染到不同的血清型可能會引起較嚴重的症狀。登革熱傳染方式是「人類-斑蚊-人類」,並不會由人類直接傳染給人類。假如我們被帶有登革熱病毒的病媒蚊叮咬之後,經過約3-8天的潛伏期後就會發病。在發病的前一天至發病後五天,病毒會存在血液內,此時若又被病媒蚊叮咬,病毒便可在病媒蚊體內繁殖,經過8-12天,這隻蚊子便會將病毒傳染再傳染給它叮咬到的個體(如圖1) 。炎炎夏日注意蚊蟲叮咬  認識登革熱(相關圖片)

 

 

 

 圖1、 登革熱的傳染途徑

 

 

     得到登革熱時,病人從沒有特異性的發燒,到典型的登革熱症狀,如發燒,關節、肌肉、骨頭疼痛、後眼窩痛,部份病人還可能會有全身紅疹或是肚子疼痛併嘔吐的現象。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有出血的現象,稱為「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起初的症狀和典型登革熱相似,但在發病3-4 天之後,身體會有出血的現象,例如皮下出血、牙齦、眼結膜、鼻、胃出血,臨床上會出現腹水和肋膜腔積水,若未及時就醫治療,死亡率可達10% 至50% 。更嚴重的病人會併發休克,就是血壓會下降,稱為「登革休克症候群」,這種情形也會有生命危險。登革出血熱發生出血及休克的期間,大多是在發燒將要退的時候,或是燒退了之後的24-48 小時,千萬不要誤以為燒退了就沒關係了。

   在病患的處理上,目前沒有特殊的藥物可以治療病毒,因此病患的康復主要依靠的是個人的免疫力,醫院提供的多為支持性療法。不過,不是每個病患都要住院,不嚴重的病人在門診追蹤並抽血檢驗。嚴重的住院個案,主要的處置包括體液的補充、休息、退燒藥物的使用觀察病患的血壓及神智狀態,檢驗病患的血比容及血小板數目。此外,住院的病患會掛上蚊帳來避免蚊蟲叮咬,而造成後續的傳染。一般病人只要燒退而且血小板數目也回升,就表示已通過危險期。所幸80%以上的人感染了登革熱是無症狀的或僅有發燒而已,因此典型的登革熱死亡率不到1%。

  曾經得過登革熱之後,不代表終生免疫了。登革病毒有四型,再次感染同型可獲得長時間免疫,若屬不同型別,不但不具有免疫力,而且可能發生較嚴重的登革出血熱。因此最重要的是預防登革熱的感染及病媒蚊的傳播。

   近年因為氣候暖化,病媒蚊的分布有擴大的現象。此外日益增加的國際交流,也提供病毒更多傳播的機會,避免登革熱發生的措施當中最重要是病媒蚊的控制以減少蚊子的叮咬。

炎炎夏日注意蚊蟲叮咬  認識登革熱(相關圖片)

 

 

 

 圖2 、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的外形特徵

 

        登革熱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如圖2)。埃及斑蚊喜歡棲息在室內,尤其是深色的窗簾、衣服、布幔及其他陰暗的地方。因在室內,叮咬人的時間高峰不明顯。而白線斑蚊喜歡棲息在室外,一天之中叮咬人的高峰時刻約在日出後1~2小時,及日落前2~3小時。前者主要分布在嘉義以南,而後者在全島的平地皆可見到。控制病媒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讓斑蚊進屋,居家內外保持乾淨,除了清除孳生源外,居家要裝設紗門紗窗,若有破損要修補,並減少開關門的次數。家中陳設應該簡單,儘量不要使用窗簾,若要使用建議選擇淺色的,以避免病媒蚊躲藏。地下室應保持乾燥、勿積水。長期外出時,應檢查家戶內外有無積水場所,並將可能積水的容器倒置;抽水馬桶及水箱要記得加蓋或切斷水源。若是到登革熱流行的地區,如東南亞國家,應該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必要時塗抹防蚊液,也儘量不要到蚊蟲棲息孳生的場所。

   總而言之,身在台灣的我們,必須對「登革熱」的症狀及傳染途徑要有一定的認識,改善的環境衛生,才能夠有效地減少登革熱在台灣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