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中風支架治療 減少發生機率

心臟血管內科 李愛先主任  

   腦中風支架治療  減少發生機率		(相關圖片)頸動脈支架置放術
    動脈狹窄是導致梗塞性腦中風發生的重要致病機轉,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所有缺血性腦中風約有1/4是頸動脈嚴重狹窄所導致。頸動脈狹窄是由動脈內的粥狀硬化班塊逐漸變大而造成血管狹窄、阻塞或血流不足,而粥狀硬化班塊不規則的表面容易附著血塊,當血塊脫落漂入腦中造成腦中風。頸動脈狹窄可分為症狀性與無症狀性,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在最近6個月內發生過頸動脈狹窄側的缺血性腦血管症狀,包括同側單眼暫時性黑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血動力學有意義的無症狀之頸動脈狹窄,其平均每年發生腦中風之比率為2%~5%,而由無症狀之頸動脈狹窄進展到血管阻塞則是無法預期的,一旦進展到動脈阻塞時,20%患者會發生有症狀的腦中風,其後每年增加1.5%~5%腦中風的機率。

  頸動脈狹窄多以超音波作篩檢,國外研究發現65 歲以上民眾無症?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盛行率在男性為7-9%、女性為5-7%。而台灣地區的研究,35 歲以上的社區民眾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盛行率3.7%。對於已發生梗塞性腦中風的患者,台大醫院的腦中風登錄顯示顱外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盛行率為12%。而有冠狀動脈疾病或是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有較高的頸動脈狹窄盛行率,日本的研究顯示冠?動脈狹窄患者25%合併有頸動脈狹窄超過50%。對於已有肢體動脈狹窄的患者,高達23-36%合併有頸動脈狹窄超過50%。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法,傳統的治療方法以內科治療,服用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並不能根本改善血管狹窄的問題。外科以手術的方式即動脈內脈切除術,切開頸動脈血管清除阻塞血管的粥狀硬塊。這個手術必須接受全身麻醉,較具侵犯性且可能有心臟血管疾病發生,並非所有病患均適合。統計上在北美地區的成功率可達95%,其中約5-10%可能有併發症發生,包括腦中風、顏面神經麻痺、傷口感染等。動脈內脈切除術可根本改善血管狹窄的問題,但由於手術是較具侵犯性的治療,且合併較高的風險如傷口感染、顏面神經麻痺等。最新的治療方式是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手術成功率可達98-99%,同時配合血栓保護裝置合併使用,其併發症只有約1-2%,故近年有取代動脈內脈切除術的趨勢。本院從2000年7月14日第一例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到2009年3月共執行120例以上的治療,併發症<1%遠低於國際標準,成功的降低由頸動脈狹窄引致的腦中風比率。(表1.健保局頸動脈支架使用規範、圖1. 頸動脈狹窄支架置放術前、後)

金屬支架治療急性腦中風
   我們的團隊自2002年起開始發展經動脈導管治療腦部血栓,同時配合氣球擴張以及金屬支架置放,更為有效達到以往無法治療的效果。在所有此類病患中,基底動脈腦梗塞,不僅死亡率高達80%以上,同時倖存的病患呈現重度昏迷狀態,且以往的治療方式有其侷限。本院在去年六月,成功的治療一位五十三歲正值黃金時節的壯年男性,工作時突然無法言語及左側肢體肢力,血管攝影發現右脊椎動脈發育不全,併有基底動脈及左脊椎動脈90%狹窄,造成嚴重的腦幹中風,我們團隊在發病4小時內在左脊椎動脈置放支架,並用氣球血管整形術灌通基底動脈(圖2. 急性腦中風治療前、後),個案術後立刻可以講話、肢體力量改善,加上復健,3週後可步行出院。這並不是個案本院在團隊合作下目前病例已執行超過100例急性腦中風,但是否能進行治療的關鍵是時間,病患發病到醫院的時間是決定治療方式的鑰匙-「黃全三小時、改變您一生」。

健保局頸動脈支架使用規範
1. 無症?的頸動脈狹窄大於80%以上。
2. 有症?的頸動脈狹窄大於60%以上。
3. 放射線治?後之頭頸部動脈狹窄(含頸動脈、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
4. 頸動脈或椎動脈內膜剝?所引起之狹窄或剝?性動脈瘤。
5. 因嚴重心肺疾病,?適合外科頸動脈內膜?除術或全身麻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