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中風的復健治療

復健科 陳惠文醫師  

腦中風的復健治療 (相關圖片)一、 腦中風的症狀與預後
    中風常會造成以下不同程度的運動及感覺障礙或其他併發症:
*運動功能缺失:半側偏癱、肌肉張力異常、肌力不足、協調性不佳、運動  失調、姿勢控制不佳、失禁、吞嚥困難等。
 *感覺缺失:感覺喪失、麻痺等。
 *知覺缺失:視覺空間缺失。
 *認知缺失:注意力、定向感、動作計畫能力、組織能力不足。
* 語言問題:失語症(失去原來聽、說、讀、寫等能力,產生不等程度的喪失,不僅在表達需求、思考或感覺有困難,而且在理解他人語言或文字方面均有問題)。
* 吞嚥問題
 *心理層面問題:個性行為的改變、憂鬱等情緒反應。
 *社交互動問題:因生理失能而引起的社交相關問題
 *其他如日常生活功能、工作、休閒娛樂問題。

 腦中風患者的預後不盡相同,一般而言,腦中風後一個月是進展最快速的時期,之後逐漸變慢,直到六個月達到平原期,未來仍有進步的空間,只是進步程度較為緩慢,且重點重於現有能力下發揮最大的獨立性。越早期接受復健,越能塑造較接近正常人表現的復原模式。

二、 對腦中風患者之評估
    在以下許多可能影響腦中風患者的生活相關問題皆需要加以評估,方能確立問題所在並加以復健訓練及避免因功能缺失而造成的二度傷害:
   * 動作功能                 *  感覺功能
   * 知覺功能                 *  認知功能
   * 心理反應                 *  日常生活表現
   * 工作及休閒娛樂           *  語言溝通及吞嚥

三、 腦中風病患的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
 * 急性期:早期關節活動運動、降低二度傷害的危險性(如:褥瘡、
            預防跌倒、維持軟組織延展性)、製作副木或支架(預防肢體攣縮或變形)、病患及家屬的衛教,並加強病患功能性動作如起身、轉位以達到儘早脫離臥床期的目標、改善參與治療的動機及情緒調適。

 * 中期:  促進腦部神經細胞之重整,以恢復肌肉動作的控制,同
      時加強病患的肢體協調及平衡能力(如:增進病患的肌
      力、肢體動作控制、協調及平衡能力)、增進其感覺、知
      覺及認知等功能,此外加強日常活動的能力,儘快讓患
      者達到生活自理的目標。

 * 後期:  矯正或訓練正確之步態模式,加強患者的體力與肌肉力       
量,使其在生活上能完全自理,協助病患重新回到家中的角色及功能。設計及提供適合的輔具,並作居家環境改造建議,並幫助病患了解自己病後的潛能,了解社區的支持及資源,協助其重返工作。

四、  腦中風病患的語言治療
 失語症的治療目的為重新建立或改善病患與人溝通的能力,會由增加聽覺理解、口語表達、文字閱讀、書寫等各方面,依照其損傷程度由其能力開始訓練,以達成基本生活需求至自我思想表達等目標。我們亦會針對病患表現的程度,調整使用的溝通方式與工具,製造積極的溝通情境以重拾病患溝通的信心。接受語言治療,能直接幫助失語症病患改善語言能力。透過語言治療師的引導與治療,能使病患在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得到最大的進步。

治療的基本原則如下:
(一) 透過所設計有意義的治療計劃,將標準訂在病患開始感到有困難的階層。因病患的反應不可能全對或全錯,使病患可經歷思考與改進的歷程。
(二) 儘量促使並期待病患多對刺激反應。依據學習原則得知,學習者若能在學習情境中多作反應,可促進其學習效果。
(三) 每次治療均以病患已會作的開始與結束,藉此引發學習情緒,增強再治療的信心與動機。對正確或恰當的反應即時的給予回饋,使患者有成就感。
(四) 漸次擴張病患已熟悉的項目與過程,由簡而難依序提供新材料讓病患學習。
(五) 讓病患瞭解自己的進步情形。因語言治療的效果是漸進式的,每次的進步並不明顯,故每隔一段時間即讓病患知道在某方面有所進步,並以言語激勵,促使病患主動的學習動機與信心。
(六) 治療方向以善用其殘存的優勢能力,帶動劣勢能力的連接與進步,將主要缺損範圍得到激發,使患者不因劣勢表現挫折,達到整體溝通能力的提昇。

五、腦中風病患的吞嚥治療
 當食物由口腔送到胃部的移動過程發生困難,就稱為吞嚥障礙。其中還包括準備吞嚥時,所有行為、感覺及動作上的困難。嚴重或長期吞嚥障礙,易導致營養不良或吸入性肺炎,而有生命危險。

臨床評估與處理:
   吞嚥治療通常是經復健專科醫師診斷後由語言治療師來執行,醫師或治療師會先對個案做吞嚥評估,確認個案吞嚥的嚴重程度、那些階段有問題、什麼樣質地的食物對個案較安全,然後針對個案的情形給予一些策略,如口腔和舌頭的按摩、口腔和舌頭的運動、溫度刺激、改變頭部或身體的姿勢、改變食物的質地和其他吞嚥的手法…等。吞嚥訓練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提升病人吞嚥進食功能,減少吸入性肺炎及其他併發症,增進病人自我照顧及減少家屬、醫療長期照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