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失的微笑 口腔癌毀容

耳鼻喉科 陳修宜醫師  

遺失的微笑  口腔癌毀容(相關圖片)口腔癌診斷                                                   
   腔癌在台灣,以頰黏膜癌及舌癌居多,另外有少數的口腔癌發生在牙齦或嘴唇的位置。口腔癌的診斷並非肉眼可百分之百診斷的,臨床上醫師還要有「病理的診斷」,才能完成口腔癌診斷的成立,換句話說即需要作「切片」。所謂的「切片」,即是從病灶部位切取一小塊的組織,由病理科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惡性細胞或組織的侵犯,進而確定是否為口腔癌,有時一次的切片可能因為切的不夠深、或沒切到真正的病灶,因而報告呈良性,還需再次的切片。口腔組織切片對癌症的診斷是絕對必須的步驟,切片檢查本身並不會造成癌症的擴散或惡化。再加上X光檢查、頭頸部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全身骨骼掃描及腹部超音波等,需確立癌細胞目前侵犯到哪,有無遠端轉移。

口腔癌分期
   根據國際癌症協會(UICC)及美國癌症協會(AJCC)2002年對口腔癌的分期如下:

第零期

Tis

原位癌

第一期

T1

腫瘤 2公分

第二期

T2

腫瘤 2~4 公分

第三期

T3

腫瘤 > 4公分

N1

轉移到同側單一淋巴結, 3公分

第四期

IVa

T4a

腫瘤侵犯鄰近可切除的構造 

N2

N2a

轉移到同側單一淋巴結, 3~6公分

N2b

轉移到同側多個淋巴結, 6公分

N2c

轉移到兩側或對側淋巴結, 6公分

IVb

N3

淋巴結轉移 > 6公分

T4b

腫瘤侵犯鄰近不可切除的構造 

IVc

M1

遠處轉移


口腔癌治療
   口腔癌的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及標靶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重要的步驟,依分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切除:
1.原位癌:只做病變處切除。
2.第一期:只做病變處切除,視病情需要,加做上頸部淋巴結切除。
3.第二期:病變處及上頸部淋巴切除。
4.第三期:廣泛病變處切除及頸部廓清術。
5.第四期: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頸部廓清術,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也就是有可能將近半張臉了。

   所謂廣泛性切除是指在決定切除範圍時,除了臨床所能發現的腫瘤範圍之外,還要包括一段正常組織當作安全距離,以防止有周邊有體積小於臨床所能發現的腫瘤細胞未被切除乾淨,以口腔癌最常見的鱗狀細胞上皮癌而言,安全距離約是2公分,也就是說如果原發腫瘤是2 公分直徑,則切除範圍要達6公分直徑才足夠。

   手術切除後的空缺部分,依照傷口的大小來決定重建修復的方式,小傷口可能直接關傷口或是補塊自己的皮膚(非自己的皮膚組織,都容易排斥),如果傷口太大,視傷口狀況補塊皮瓣(帶有血管的活體組織),而取下的皮瓣大小,取決於切除後傷口的缺損有多大。

口腔癌預後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指出只要接受正當的治療,在台灣第一期口腔癌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0%以上;第二期的病人則約在60%左右;第三期約40~50%以下;至於第四期的病人,如沒有遠端轉移,仍可行大範圍切除手術,再依手術及其他治療狀況而定,如有遠端轉移,則治癒機會極小。所以口腔癌與其他癌症一樣都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口腔癌是近十年來癌症排行榜上竄升最快的腫瘤之一,但口腔是比較容易覺察有問題的器官,只要掌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原則,早期口腔癌一般有不錯的預後。但不可諱言,口腔占顏面很大的比例,如果治療的面積過大,勢必造成外觀上的改變,甚至阻礙了語言與進食的功能,對社交與工作將有一定的影響。再者,一般口腔癌患者的年齡平均為45 至60 歲,近年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這些中壯年的男性,通常是家庭主要經濟的支柱,一旦工作與社交受到影響,對家庭經濟亦將產生衝擊,家人如何同心協力共同面對這些轉變,將是重大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