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22期
  • 2010年1月

菊花與劍--日本進修心得與感想

小兒部神經科 梁昭鉉醫師  

菊花與劍--日本進修心得與感想(相關圖片)    從2004年自台大醫院來到亞東醫院,接下亞東醫院早療業務,在接觸各式各樣發展遲緩兒童及癲癇性腦病變病人後,對於造成此類病人之病因深感興趣;在小兒科葉主任的鼓勵及家人的支持下,決定到日本小兒神經學的研究重鎮—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進行關於造成此類病童病因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許多發展遲緩兒童及癲癇性腦病變疾患在目前仍無快速且準確的有效診斷方法,並且在臨床上大都尚無有效的藥物可加以治療,我的研究主題主要針對發展遲緩兒童及嬰幼兒癲癇性腦病變的病因作臨床和基礎的研究。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是日本婦產科醫師吉岡彌生在明治33年,西元1900年創立,1908年開設附屬醫院,1912年升格為「東京女子醫學專校」,又開設第二附設醫院,1952年升格為「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我所在的國際統合醫學中心是由日本文部省科學技術振興調整費補助,設在女子醫大的人才培育及醫學研究的研究單位。其設置目的是希望能整合各次專科及研究中心,將現在以治療為中心的醫學統合成為以疾病預防為主的醫學,以期能提供日本國民更高品質的生活。我經由日本小兒神經泰斗福山幸夫教授的介紹到女子醫大,跟隨山本教授研習array CGH和相關的分子技術。山本教授本身是小兒神經科及遺傳科醫師,自鳥取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到澳洲學習兒童癲癇及發展遲緩的分子診斷技術,我在山本教授的實驗室與另外一位來自信州大學的博士班學生下島醫師共同負責病童檢體的收集DNA的萃取及分析。每天早上八點準時上班,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回到家時常常是晚上十點,研究生活雖然忙碌卻很充實,尤其是當研究有結果時,內心的喜悅是無法言喻的。

   我所在的研究室主要是負責疾病的遺傳解析與新診斷技術的開發,隔壁的實驗室是由另一位西澤教授負責,西澤教授的專長是病毒學及DNA分析,我的分子學技術,就是由西澤教授親自教導,雖然貴為教授,但是西澤教授對於實驗的每一個步驟,總是不厭其煩的指導我,有時候工作太晚,他還會請我吃飯與我閒話家常,西澤教授亦師亦友,對一個到異鄉做研究的我而言,讓我倍感溫馨。除了研究工作,研究室每星期一下午有論文討論會,星期三早上我則參加女醫大小兒科的晨會討論,並跟隨大澤教授每週一次的病房回診。大澤教授是福山教授的學生,目前是女醫大醫學院院長,也是日本小兒神經醫學會會長,大澤教授專長是兒童癲癇及神經肌肉疾病。在每週的討論與回診中,從大澤教授的身上學到不少的新知與神經學檢查技巧,收穫良多。

    在進修期間,我參加了日本小兒神經年會、國際嬰幼兒癲癇年會及日本遺傳年會等,除了發表研究成果,並於會議中提出口頭及壁報?文報告。藉由?加這些會議,讓我瞭解其他日本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趨勢,透過交流與討論,也讓我獲得許多新的方向以及未?可持續進?之研究議題。此外,在研修期間我並受福岡大學小兒科主任廣瀨教授之邀至九州福岡大學做專題演講,與該院小兒科醫師交流研究心得。

    我住的地方在上野公園附近,因為是在市中心區,每個月的租金及生活費對我而言是個不小的負擔。上野(Ueno)在江戶時代是東京門戶,也是歷史悠久的商業區,上野雨橫丁更是庶民的菜市場和廚房。上野在東京市是屬比較古老的區域,也是有文化的地方,上野公園處處可見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遺蹟,園內主要設施包括養了熊貓的恩賜動物園、國立西洋美術館、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上野東照宮和德川家建的一些寺廟等等,假日休暇時刻,我常會與內人在公園內散步,參觀他們的美術館及博物館,在繁重的工作之餘,享受片刻的寧靜與東洋文化的薰陶。   

   此次長達一年半的日本進修,學到相當多的新知,對於日本醫師及研究學者的研究精神深感敬佩,從老師及同事們的身上學到的不只是研究新知與技術,更重要的是做學問的認真與嚴謹;做人誠實、做事踏實、敬業樂業、犧牲奉獻,是我從他們身上所學到的。最近幾年,在基礎與?床結合下,日本的許多研究團隊發表很多論文在國際知名雜誌包括自然醫學 (nature medicine)、自然遺傳學 (nature genetics)等。我想這不是一蹴可磯的,而是根基於厚實的研究基礎與團隊的合作。

    除了在實驗室做基礎研究外我也參加了女醫大附屬病院小兒科的晨會及討論會,並參加大澤教授的查房(ward round),對日本兒科醫生的養成教育及訓練制度有粗淺的認識,此外我也會利用機會與他們交換臨床心得。與日本比較起來,我們在臨床上的技術、經驗、病例的數量及多樣性和醫院的經營上並不遜色;然而在基礎醫學的研究上,無論是深度或廣度,以及服務病患的態度上我們都仍須加強。例如,女醫大在肌肉病變(muscular dystrophy)及癲癇性腦病變(epileptic encephalopathy)的分子生物學上,尤其是新診斷技術的開的研究,以及實驗探討其可能之致病機轉等,都令我印象深刻,感觸良多。

    我認為,基礎醫學的研究是臨床知識的根基,鼓勵更多醫師投入醫學研究、獎勵補助研究經費、讓年輕醫師出國進修,提昇研究水準,應是我們醫院未來努力的重點。醫學中心,除了宏偉的硬體建築和先進的設備外,還須具備訓練精實的醫護人員、高水準的醫療服務品質、能有國內外一流的論文發表、以及蓬勃的教學風氣和制度。本院在硬體設備及醫療人員的素質上並不輸給日本,但是日本醫師的工作精神非常地認真且仔細,做事一絲不茍,各種醫療記錄非常完整,要蒐集追蹤案例非常迅速便利,所以撰寫論文時資料非常完整。在治療病患方面,他們非常重視每一個細節,讓病人在就醫過程中感到舒適與安心,在這醫療細緻度上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近年來,台灣與日本在小兒科方面都遭遇到生育率降低的問題。選擇成為小兒科醫師的醫學生也減少,造成日本在一些偏遠地區也面臨兒科醫師短缺的問題;在台灣也有相同的情況,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需要有更多優秀的兒科新血加入,才能傳承前人辛苦打下的根基,如何因應這個危機,是醫學教育及醫院經營者共同的要解決的課題。此外,因應少子化趨勢,醫療品質的提升更加重要,過去未注意之兒童疾病漸受重視(如過動、發展遲緩、學習障礙等),所以跨專科整合將是未來趨勢。

    二十一世紀是遺傳學的世紀,若不加快自己的腳步,很快就會被人迎頭趕上。這次日本進修是難得的經驗。回想在日本生活的種種,仍歷歷在目難以忘懷;東京寒冬飄雪的冷冽、上野公園櫻花盛開的繁景、新宿車站人來人往的繁忙、以及浸泡在箱根溫泉欣賞富士山的悠閒,都是深刻難忘的回憶,一年半的收穫與感想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回國後,希望將來能與本部遺傳科、台大和榮總合作,發展神經遺傳診斷,未來希望發展array-CGH和癲癇相關基因之檢測,透過基礎的研究,進一步了解相關病變的致病機轉。經由科際及院際間廣泛的合作並進?相關研究,以期對於本院研究的整合與能?的提昇,有所助益。

菊花與劍--日本進修心得與感想(相關圖片)

 

 

下島醫師( 左一) 山本教授 ( 左二) 梁昭鉉醫師(右一) 瓜地馬拉研究醫師 Marco 醫師(右前),在實驗室成員合照

 

菊花與劍--日本進修心得與感想(相關圖片)

 

梁昭鉉醫師( 左一)參加第十二屆ISS與福山幸夫教授(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