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24期
  • 2010年3月

出國深造所見所聞及研習心得

心臟內科 劉芫宏醫師  

出國深造所見所聞及研習心得(相關圖片)

   血管疾病在各國十大死因一直是名列前茅,大部分是因心臟衰竭或嚴重心血管阻塞所引起的,大量的心肌細胞死亡導至心臟無法代償是主要的致病機轉。如何能有效地修補受損心臟一直是心臟病治療的瓶頸,若能補充足量的心臟肌細胞勢必能大幅改善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預後,這就是所謂的心臟再生;幹細胞是一種尚未分化的細胞,它可增生並分化為器官或組織內的細胞 (如心肌細胞),幹細胞是所有器官或組織在胚胎發育時細胞的源頭,也可望是器官或組織受損後用來修補(器官再生)的利器。

“再生醫學”這個名詞在我當醫學生及一般內科住院醫師的時候是完全陌生的,一直到當心臟科總醫師時才聽到這個名稱,開始吸引我的注意是2001年Orlic D.等人在自然雜誌(Nature)發表心肌梗塞後骨髓細胞可生成新的心肌細胞,雖然此發現到目前仍有爭議,但我從那時起就對心臟再生產生興趣。在專注臨床工作幾年後更感受到目前醫學對治療嚴重心血管疾病所遭逢的困境,對這幾年蓬勃發展的再生醫學更感興趣,覺得這對心臟衰竭末期或嚴重心肌梗塞的病人的治療可能會是一大突破,我在2006年底時就決定出國學習並研究心臟再生。美國波士頓的麻州總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及哈佛大學幹細胞中心是世界頂尖的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的重鎮,我毛遂自薦地和麻州總醫院心血管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幹細胞中心的Sean Wu教授聯絡並於2007年1月至美國和他討論後,便決定赴美進修心臟幹細胞及心臟再生。非常感謝朱樹勳院長的鼓勵及亞東醫院/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全力支持,讓我得以在無後顧之憂的狀況下,全心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

    2007年7月,我和太太到波士頓,展開為期兩年多的再生醫學之旅。我的指導教授Sean Wu在台灣出生,十歲時因隨父親到美國進修,之後就留在美國完成醫學博士及心臟專科醫師的訓練,他博士後研究在血液幹細胞大師Stuart Orkin教授的實驗室發現Nkx2.5+心臟先驅細胞具多重潛力,在胚胎時期及體外幹細胞培養可分化為心肌細胞及血管平滑肌細胞,此研究刊登在頂尖醫學期刊”細胞” (Cell)上。到Sean Wu教授的實驗室後,希望我能探討出生後心臟自身的幹細胞在心臟再生的角色。由於是一個全新的計畫,從寫動物實驗的計畫書到絕大部分的實驗都得自己做,在Sean Wu的指導及諸多實驗室同仁的砥礪協助下,我學習到如何做一個好的科學研究,我們發現心臟內的幹細胞在心肌受損後會增生,並生成新的心肌細胞進而改善心臟功能,我們同時發現心臟幹細胞的來源、存在位置及分化的誘發因子,相關結果在哈佛幹細胞中心、心臟生長發育國際研討會 (Keystone Symposium)及美國心臟學會年會都有發表。我們整個大實驗室是麻州總醫院心血管研究中心內專門研究心臟幹細胞的團隊,有三個實驗室主持人及約二十個博士後研究員,大部分的博士後研究員都有非常傑出的論文發表才能進入該實驗室,當兩年研究後自己些許成果獲得研究中心主任Kenneth Chien及全體實驗室成員的鼓掌及恭喜時,內心的喜悅確實是難以形容。

 麻州總醫院/哈佛大學幹細胞中心是個學習的好地方,除心血管研究中心及哈佛大學幹細胞中心每一、兩週固定的專題演講,會邀請全世界一流的學者演講外,我也常去聽各種臨床及基礎醫學的討論會,特別是著名的臨床病理討論會,收穫頗多。其實我覺得台灣臨床醫師看病及臨床技巧可能比美國的醫師強,美國的年輕醫師太依賴實驗室檢查,但他們的研究、表達及分析事理的能力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這兩年的學習之旅除了學習到一些基礎實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如何用科學的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為回答重要的生物問題而做研究,並非為發表論文而做研究。回台灣之後已延續在美國的研究,希望進而將此應用於人類,來改善受損後的心臟功能,為醫學的發展及改善心臟病人預後盡一點棉薄之力。

   有太多要感謝的人: Sean Wu教授的指導、老婆及家人的全力支持、實驗室夥伴們的協助、心臟科李愛先主任及同事們的幫忙、朱院長的支持及鼓勵、基金會和醫院的補助,有你們的幫忙才有今天的一點成績,謝謝你們。

出國深造所見所聞及研習心得(相關圖片)
 

1.      心臟血管內科劉芫宏醫師()Sean Wu 教授()一起合影

 

 出國深造所見所聞及研習心得(相關圖片)

 

 

       

1.      心臟血管內科劉芫宏醫師在20093月於Keystone Symposium 發表壁報論文

 

出國深造所見所聞及研習心得(相關圖片)

       

         麻州總醫院心血管研究中心幹細胞研究人員合照

 

 

 

出國深造所見所聞及研習心得(相關圖片)

 

        

心臟血管內科劉芫宏醫師與實驗室成員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