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因為公共衛生及醫學的進步,人類的死亡率大幅下降,許多的傳染病也受到控制,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現代的病人年紀越來越大,各式各樣侵入性的醫療措施也越來越多,醫院也慢慢地大型化與複雜化,因此,院內感染的重要性就越來越被人注意。
早在40年前,美國等先進國家就開始進行院內感染管制措施,台灣也在30年前開始在大型醫院開始有感染管制人員,本院是於1984年4月成立感染管制委員會及感染管制小組,委員會由院長室主管主持,小組的成員包括感染科醫師、感染管制護理師、及感染管制醫檢師協助執行醫院感染管制工作。感染管制的目的是調查院內各單位的感染率,針對病人可能得到的感染給與有效的控制,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以減少住院期間醫療費用和資源的損耗,增加床位的使用率,減少抗藥性細菌的傳播,並希望可以減少群聚感染的發生。除院內感染的調查與介入外,預防傳染病在醫院或社區造成流行,環境及物品的清潔與消毒,也是感染管制人員的重要工作。另外,感染管制相關教育以及員工的安全也是每年衛生單位查核的重點。
感染管制護理師主要的工作重點在調查臨床病理科所發出細菌培養陽性住院病人的相關資料,藉由直接到各病房查閱病人病歷,依據疾病管制局所訂定之院內感染定義,判別是否為院內感染個案。感染管制護理師需特別注意高風險感染單位如加護病房、燒傷中心、血液腫瘤科、嬰兒房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收集的內容包括病人是否發燒,是否使用抗生素,或接受侵入性醫療如置放導尿管、胸管、氣管插管或中心靜脈注射等,根據疾病管制局所訂定之院內感染定義,將資料收集完成,並將資料輸入電腦定期製作成報表發放至各相關科室,分析單位內是否有群聚感染的發生,如有群聚現象,提早介入以阻斷感染源。如單位有異常現象,則會與單位進行討論並進行改善方案。
感染管制護理師除了每天監測細菌報表、收集院內感染個案外,其他的工作包括:每週定期開感染管制小組會議、每二個月召開委員會討論院內感染管制相關議題並協助單位執行醫院感染管制措施、協助法定傳染病通報及建檔並收集檢體、院內員工扎傷的處理、辦理新進人員及各單位感染管制在職教育相關課程、如一系列的洗手教育課程,使每位員工及民眾瞭解接觸病人前後及出入醫院時應洗手的重要性…等。此外,感控護理師需瞭解國際間或醫院的最新傳染病疫情,協助醫院及員工應對新興的傳染病,若疫情在國際間大流行時,此時感染管制護理師所扮演的角色為宣導院內員工應如何做好防護措施及舉辦院內傳染性疾病的演習,使同仁更加瞭解防護措施及院內流程,以維護醫院內工作同仁、訪客及病患者之安全。
雖然目前院內感染的監視大多由感染管制護理師所擔任,但院內感染的發生原因常常錯綜複雜,並不是由單一的原因所造成的,為了要進一步調查出感染的來源,在環境採檢及調查時需要有專業的感染管制醫檢師參與並呈報給感控醫師。由於造成院內感染的原因不僅是病人本身的內在因素,也牽扯到許多外在的因素,例如:醫護人員的雙手、病房環境、各種醫療器材是否消毒或滅菌完全等。感染管制護理師進行的院內感染監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醫院品管的指標,然而要落實院內感染管制,不只是感染科醫師、感染管制護理師與感染管制醫檢師的責任,很多時候,單位的瞭解與參與,往往是更重要的,因此,透過不斷地感染管制教育,持續地監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希望院內感染的發生能夠越來越少,讓員工及病人都有一個更安全的就醫環境。
電梯口備有乾洗手液及標語,提醒民眾探病前後應洗手

院內員工在職教育實景

99年6月傳染病防治演習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