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疼痛

神經內科 曾明宗醫師  

認識疼痛 (相關圖片)    四年前於英國愛丁堡 (Edinburgh, UK) 舉辦後,第二十九屆國際臨床神經生理學大會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在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於日本神戶舉行(圖一)。這是全球神經學界引頸期盼的世界神經生理學大會,國際上對於臨床神經生理學研究的大師們齊聚一堂共同交換研究心得,筆者很榮幸得以藉此機會與全世界最新的神經學新知接軌。

    筆者所感興趣的研究主題是疼痛,為什麼呢? 其實疼痛幾乎可以被視為一種疾病而非僅是一種症狀,因為它是病人最常到醫院尋求幫助的理由之一。疼痛與一般感覺 (例如觸覺) 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除了感覺面向 (也就是疼痛的強度、性質與位置),疼痛刺激也會帶來不同的情感面向,我們不僅能感覺疼痛的強弱,也能感受它所帶來的不舒服感,甚至產生害怕、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

    在各種疼痛症候群當中,慢性疼痛,尤其是神經痛 (neuropathic pain)(例如泡疹後引起的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 特別讓人困擾。它的產生導因於複雜的周邊與中樞神經機制。許多疼痛的病人會表現許多自發性或外力引起的疼痛症狀,病患不是對原本不會痛的外在刺激感到疼痛,就是對原本輕微的疼痛刺激感到劇烈疼痛,或是對刺激引發不正常的病態痛覺反應。有些病患的症狀雖不至於以疼痛為表現,卻可能以各種感覺異常的形式存在,例如肢體麻痺或感覺喪失等,這些感覺異常的症狀往往亦相當難受。

    然而臨床上感覺異常與疼痛的產生無所不在,許多疾病都會產生神經痛。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血管炎、帶狀皰疹、人類後天免疫不全病毒感染、脊髓損傷、自體免疫疾病等等。它們產生疼痛的機轉或有不同,但終究是造成了神經系統的傷害才引起疼痛。在美國,約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曾在人生的某段時期受過各種原因所導致的慢性疼痛之苦。許多疼痛症候群很難以藥物治療改善,這些疼痛症候群不僅影響到身心健康,也是社會經濟的一大負擔。這也是筆者投身於疼痛研究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疼痛所帶來的感覺、情感與認知面向主觀的反應在每個人的感受上,有的人對痛刺激很敏感,有的卻很能忍受疼痛。根據過去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概略將腦部負責疼痛的區域做某種程度的區分。有些區域被認為與疼痛的感覺面向有關,包括視丘 (thalamus) 側部的神經核、初級體感覺皮質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及次級體感覺皮質 (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另一方面,有的腦區則被視為與疼痛的情感面向有關,包括視丘中央的神經核、前額皮質 (prefrontal cortex) 以及前扣帶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等。

    既然疼痛與感覺異常是大腦反應的結果,想要治療疼痛,勢必得先了解腦部處理感覺刺激的主要機轉。因此,筆者的研究便著墨於探討中樞神經系統中,腦部對熱覺與痛覺的反應模式。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我們發現正常人的腦部負責處理熱覺與痛覺刺激的腦區不同,某些區域只在無痛熱刺激下才會被活化,有的則只在痛刺激下才會活化。更進一步的,這些腦部的反應訊號又分別與受試者評估之熱覺與痛覺程度呈正相關。換言之,人們的腦部之所以能區分不同的感覺 (熱覺 vs. 痛覺),決定於活化腦區的不同。

    這些研究成果不僅使我們對疼痛的腦部反應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臨床上最大的貢獻便是將人們主觀的感覺以客觀的訊號與數值予以量化。以痛覺來說,我們不僅可以將個人對疼痛強度的心理評分結果反映在次級體感覺皮質的活化程度上,疼痛產生的情感面向也可以反映在前扣帶皮質的活化程度。這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疼痛的治療除了目前既有的藥物治療以外,一些針對疼痛腦區的非藥物性治療 (例如:磁波刺激術) 目前也已被證實有止痛的效果,我們所發現的腦部這些負責處理感覺與疼痛的區域勢必成為治療的目標所在。

    在此次會議上,筆者早上先以英語上台報告,向世界各國學者呈現研究結果,下午再以海報展示的方式(圖二),與來自全世界相關領域的醫師與學者進行一對一的互動。有與會學者親臨到筆者的海報前訝異地表示台灣竟也有研究從事疼痛與感覺相關的影像學研究,而且已經有了初步成果,給我許多鼓勵並交換相關的研究心得,讓我不僅覺得知識上獲益良多,心情上也覺得很窩心。而我也希望這部分的研究在將來可以造福更多的病患,戰勝疼痛。

 認識疼痛 (相關圖片)

 

 

圖一 、第二十九屆國際臨床神經生理學大會

 

 

認識疼痛 (相關圖片)


 

 

 

圖二 、研究成果海報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