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人人都會,但有許多人對洗手的觀念和方法卻不正確,例如:大多數的人只用清水洗手,卻不使用洗手乳或肥皂;及上完廁所後草率的洗手;或洗手後,將手上多餘的水利用衣服或頭髮擦乾等不正確的方式,根本無法有效清除病菌。
世界衛生組織在病人安全相關指引曾提出「手部衛生是預防與控制院內感染最重要的措施,實證研究也指出手部衛生結合其他感控措施,確實能有效降低院內感染及降低因不安全的醫療照護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故訂定每年的5月5日為「世界手部衛生日」。強調「只用清水洗手是不夠的」,宣導使用肥皂洗手,加上正確且仔細的搓揉掌心、指縫、指尖等洗手時較少留意的部位,才能有效降低手上的病菌量。
本院為增進民眾對洗手之重要性,持續於院內、院外舉辦大家一起來洗手宣導講座,告知民眾何時需要洗手、洗手的目的及洗手的正確步驟,期望大家落實於日常生活,不要讓病菌隨手走。
█ 何時需要洗手
建議洗手的時間為進食前、處理食物前、照護病患前、大小便後、打噴嚏或咳嗽後、處理排泄物或分泌物後、從外面返家或辦公室時、進出醫院前後、摸完寵物後,其實手部髒時就要洗手。
█洗手的目的
污染的細菌及微生物可在手上存活30分鐘到數個小時,並可藉由手部的接觸傳染給其他人,所以洗手可以防止手部傳播,保護病患、保護醫療人員、也保護家人;記得回到家先洗手才可以防止將手部微生物帶回家,居家時的洗手可避免許多傳染病病從口入。
█洗手的方法
◎消毒性洗手: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手上無明顯髒污時可採用),此方法對腸病毒、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是無效的,故家中有小朋友的民眾仍需使用普通性洗手法洗手。
◎普通性洗手法:使用一般的洗手乳或肥皂,研究指出若依正確搓揉步驟洗手可以去除手上98%以上的細菌及微生物,但如果沒有依照正確的洗手步驟洗手或將洗手後手上多餘的水利用衣服擦乾,手上殘留的細菌數不會減少反而增加,所以一定要執行正確的洗手方式。
█ 正確洗手五步驟
1.濕:在水龍頭下把雙手充分淋濕。
2.搓:雙手抹上洗手乳(肥皂),搓洗雙手之手心、手背、指縫、指尖、手腕,最少要搓揉15秒以上,以消除手上病菌。
3.沖:清水將雙手徹底洗淨,雙手保持向下姿勢,避免水逆流回未洗的手肘部位。
4.捧:捧水將水龍頭洗淨,因洗手前開水龍頭時,實際上已污染了水龍頭。
5.擦:以擦手紙將雙手擦乾,以擦手紙包住水龍頭旋緊。
█洗手的注意事項
1. 指甲應剪短:指甲、指尖、指甲縫及指關節等容易沾染致病菌須隨時保持清潔及指甲縫應保持平整,無妝飾的指甲最容易清潔。
2. 去除手上飾品:戒指、手鐲、手錶等,會使局部形成一個藏污納垢的特區,難以完全洗淨,故建議手上最好不要配戴任何飾品,如果無法移除飾品,則清洗時一?洗淨。
3. 要使用肥皂: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的效果比單獨用清水洗手效果較好。
4. 時間的長短:全部的洗手時間至少要45秒到1分鐘,搓揉雙手各個部位要15秒以上才能達到有效清潔的效果。
5. 沖洗乾淨:沖洗過程中,雙手須保持向下的姿勢,避免水逆流回未洗的手肘。
6. 使用擦手紙:醫院均採用擦手紙擦乾雙手,若家中使用毛巾時,毛巾應保持清潔及乾燥,因毛巾容易孳生細菌,易將洗乾淨的雙手再沾上細菌。
洗手絕對是預防大部份疾病最有效也最簡單的方法!洗手的好處除了促進健康之外,亦可?低在學校、托兒所及社區發生交叉感染的風險,近年來氣候變化大,呼吸道及接觸性傳染疾病伺機而動,例如:流感、痲疹、腸病毒、水痘及腸胃道腹瀉疾病等。腸病毒流行季節多在每年4~9月,疫情於3月下旬開始上升,5月底~6月中旬達到高峰,請各位家長及小朋友提高警覺,腸病毒傳染力雖強,但只要透過正確的衛生保健習慣及勤洗手,即可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是防治腸病毒傳播最好的預防方法。


5月1日土城油桐花季洗手宣導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