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74期
  • 2006年1月

醫病關係心情紀事

 

  在醫院工作二十餘年的日子裡,或許本身是處在如此的環境中,醫病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管是道聽途說或親身體會,相信其中的感受與體驗應該比任何非從事醫療服務業的人還多。記得在剛踏入此工作領域時,在一次閒聊之間曾聽一位ㄚ長這麼說道:「現在的醫生啊!病人本身是親朋好友那就另當別論,要不然的話就是達官顯要或是新病例可以讓他有所發揮甚至出名,否則要他真心的對待病人是不多見了」。當時的這一段話,雖疑惑但也不置可否的一直深藏在心底,而近年來受到媒體的大眾化影響,任何醫療糾紛都可透過媒體的傳播喧染以致雙方在媒體前各執一詞的辯論著。因此也曾聽到醫生如此感慨的說著:「現在的病人啊!真的難侍候,稍不如意就上法院控告或訴諸媒體,「醫生」這行業有時候還做得真鬱卒和不值」。而護理人員的抱怨更妙:「我們才是真正爹不疼、娘不愛的一群咧!我們是被擠壓的受氣包,不管醫生、病人我們都得小心以對,免得白衣天使變成晚娘惡天使,唉!只怪當時年紀小誤入了護理界的叢林」。種種的感概抱怨無非是繞著「醫病關係」打轉,如何做好「醫病關係的管理」達到「賓主
盡歡」自是目前所有醫療界急於解決的課題之一。
  平心而論,人生病了才會來醫院求助於醫生,也因為生病了情緒自然不好,此時醫護人員如果能耐心相待,相信會相安無事的完成整個醫療程序。如果我們能讓病人得到「安心、放心、貼心」的醫療服務,自然而然的醫護人員也能贏得病人「信心、尊重、信賴」的回饋。每每提及醫護人員種種總會讓我腦海裡浮現三個畫面,感傷與感動的情緒久久揮之不去。藉此且讓我訴說一番吧!
1、七年前因為小兒子骨癌走人,悲痛之餘回到榮總癌症病房處理醫療事宜時看見我兒子的主治醫師在護理站與一位住院醫師談話,我夫妻倆雖哭紅了雙眼也禮貌性的趨前表達在住院期間治療所受照顧的謝意時,豈料這位醫師竟「面無表情」的回了一句「噢」就轉頭繼續與住院醫師談話,只留下我們更難過、不解的情緒與住院醫師尷尬同情的表情,不知為什麼直至今天我仍一直無法忘記當時那一幕悲痛的情景?
2、四年前我婆婆因心臟問題併發其他病症在急救無效時,邱冠明醫師在與我說明病情變化後,輕聲的說了一句:「病情的轉變讓我很沮喪挫折,但大家都盡力了。請您們要堅強面對,若有需要協助的,請告訴我們好嗎?」當時雖難過但面對醫師的情緒安撫著實讓我能穩住紊亂悲傷的心情處理後續事宜。
3、因小兒須治療前診察而住進榮總的外科系兩人病房,鄰床是一位老榮民因泌尿問題開刀而遲遲不敢下床活動,雖然護士多次的鼓勵與勸說,那位老榮民萬伯伯依究不為所動的不肯下床,隔天一大清早,就見護理長帶著一群護士一邊走進病房一邊用輕快愉悅的聲調說著:萬伯伯、萬伯伯、伯伯萬!今天我幫您看了農民曆是下床走動的好日子,伯伯不用怕我扶您下床好嗎?此時那位萬伯伯雖怕但也笑著答應了,當伯伯在起身下床的過程中一旁的護士就不停的喊加油,待下床站穩後又是一陣掌聲與歡呼聲。逗得老榮民開懷也讓我們感染了接受治療的勇氣與加油的氣息。
  同樣的臨終處理與病情勸說為什麼是兩樣的感受?直至最近看了院長「永不放棄」的自傳,在第94頁中的一段話才讓我恍然大悟且感觸良多,內容是如此寫的:「當病人救不起來的時候,你要先去救他的家屬。因為病人死了,他的家屬往往很不捨、很內疚,會責怪自己沒有盡全力照顧好病人。當醫生的不能解釋完病人急救無效後轉頭就走,你要留下來安慰那些家屬,對他們說「你們也都盡力了」,讓活著的人能坦然面對親人的死亡」。姑且撇開必備專業醫術問題不談其實病人與家屬所要的只不過是多一份「關懷之情」啊!或許醫療人員成天面對的是「生老病死」,對於相仿的病情早習以為常更甚而麻庳了,但對病人及家屬而言可是頭一遭,因此病人與家屬的「喜怒哀樂」自是比任何行業都來得容易表現出來,畢竟「生命是沒有替代品的」。所以從事醫療行業人員除了抗壓性要高外如果能擁有一顆柔軟幽默的心更是另人感激與懷念的。
  隨著醫療水準與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套句院長曾說過的話:「醫護人員在面對病人時,永遠要記得你是在治療一個有病的人,而不是在治療疾病而已,你不應該要求病人去適應你一成不變的治療方法,而應修正你的治療方式去適應不同的病人」。同樣的道理,醫護人員肩負醫療救人的重責大任,他們的壓力與付出絕非我們能體會的,在要求醫護人員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留意自己對醫護人員的態度與尊重呢?畢竟「醫病關係」是雙向交流的,醫護人員為他們的職責盡力時,病患及家屬也應不吝給予尊重與感激之鼓勵。和諧的「醫病關係」自是能劃下圓滿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