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因工程之職業傷害 (一)(Occupational injuries related to Ergonomics一)
人因工程學(Ergonomics)是先進國家極為重視的一門科學,但是在台灣仍然需要更加的努力,才能達到及格的標準。以目前許多事業單位的工作場所,幾乎都可以發現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人因工程之改善,可以讓工作更有效率、同時也可以減少職業病及職業傷害之發生。對於雇主而言,可以增加Cost-efficiency,在目前講究成本效益之現代企業經營者,卻是對於Ergonomics十分生疏,企業之生產效能要與國際接軌當然尚有一段距離。
那麼,何謂人因工程 (Ergonomics)呢,人因工程學是一門研究環境或職場應該如何設計才可以讓工作者(workers)達到最安全(減少職業傷害)、最有效率(單位時間之產值高)、最正確(產品良率高)、最舒服(員工最不會倦怠)的學問。基本上,Ergonomics的原則便是「Fit the elements of workplace to the person」的一門學問,所以在應用這門學問於職場時,必須要先能熟悉工作環境包括機械、系統、工具、工作檯面及工作方法之design(設計),並了解人的解剖與生理學之最安全、舒適、有效率的發揮方式,來使人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從而使雇主獲得最大的生產力、同時員工也有舒適的工作環境與效能。
許多職場會被稱為血汗工廠,是因為雇主只追求生產效率,迫使勞工被逼得疲累不堪。短期間,工廠的產生確實生產率增加,但長時間後其副作用會漸漸出現。需知沒有健康的員工便沒有高效率的工廠,且職業傷害帶來勞工的病假及增加雇主的成本、也會帶來產品產量之減少及良率的降低。例如:工廠員工因為壓力太大造成憂鬱症或自殺,對公司而言損失很大,不管在產品或聲譽。例如:員工因為疲勞而常打瞌睡,不只容易產生職業傷害,也會造成產品良率下降;服務業更加會影響到服務品質與形象。
雖然人因工程學(Ergonomics)講究「Fit the elements of workplace to the person」,但是台灣許多的職場卻往往發現是「Fit the person to machine or workplace」。許多老闆為了節省成本,間接地犧牲了勞工的健康。在Ergonomics的內涵上包括有幾項:第一、身體人因工程學(physical ergonomics):主要探討的是解剖學、人體測量學(Anthropometric)、生理學、生物機械力學等因素與身體活動的影響,從而設計出合乎這些條件之工作環境,達到最適合勞工工作之安全條件。當職場系統之元素不合乎人因工程學之設計時,最常會造成勞工之骨骼肌肉疾病、也常會發生職場之環境安全的問題。第二、為認知人因工程學 (Cognitive Ergonomics):這部分牽涉到洞察力 (perception)、記憶力 (memory)、推理(reasoning)、及動作反應(motor response)。與勞工有關的是心智負荷過重(mental overload)、決策的判斷 (decision-making)、技能的熟練(skilled performance)、work stress(工作壓力),相關的影響為需操作電腦的工作。第三、組織人因工程學 (Organizational Ergonomics):牽涉到組織架構、社會技巧及團隊 (teamwork)等。
人因工程學不適當時所引起的職業病,包括有:
1. 過勞:通風不良、氧氣不足的工作環境相當常見。特別是在冬季,因為天冷許多雇主或是工務部門會將空調off或是改成送風。結果造成室內氧氣不足,影響到員工之上班精神,結果生產線的失誤率偏高、操作的準確度也降低;即使是服務業的員工也是精神不濟、影響到對客戶的服務態度、並且產生工作狀況失誤(如:因為疲勞而影響到所提供之餐飲內容、衛生與品質)。也就是雇主省一些電費,但影響到員工之健康、生產之效率及服務的品質與聲譽。
2. 肌肉骨骼疾病:即使是一般上班的電腦族,公司所提供給他的工作環境往往是不合乎人因工程學的,所以往往會因為姿勢不良而造成。適當的電腦工作檯面桌椅及螢幕高度等如圖一所示:其中須有能使腰部挺起來之靠背(以防長時間坐姿引起之下背痛)上臂須能與前臂垂直、而恰使前臂高度與電腦鍵盤同高,小腿的高度需與椅墊之高度相同、否則應調整椅子高度,而當椅子高度已調整好後則電腦螢幕應該調整到使眼睛前視之視線與螢幕之上緣等高、因為桌椅之高度已定所以此時只能調整電腦螢幕之高度,但是多數的電腦螢幕高度又無法調整(國外有不少PC或NB是可以調整高度的),這時候便容易發生肌腱炎或腕道症候群等職業病。
人因工程相關的職業傷害種類超過百種,後續將會陸續再介紹較重要的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