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手術本身要處理的問題以外, 手術之後的疼痛大概是所有病人在術前最擔心的問題, 醫護人員常會被問到「這個手術後會不會很痛?」、「如果開刀後很痛要怎麼辦?」 麻醉專科長於在手術中使用各種止痛技術和藥物,所以術後的止痛也常交給麻醉科來處理。更進一步說, 麻醉科不是只有在手術中提供麻醉, 在手術後的照顧有麻醉科的參與會使得手術後的恢復更加順利。在這裡我們針對術後止痛提供相關的訊息。
手術之後的疼痛以前被視為不可避免、或是必須承受的後果。 但隨著醫療愈來愈注重品質, 過多的疼痛反而被會認為是醫療品質不佳的指標。從國外到國內, 各家醫院也在推行在常規的生命指標如心跳、呼吸、血壓、體?記錄之外, 加上固定時間評估疼痛的程度, 以看出疼痛控制是否良好。 因為近幾十年的研究已經發現,疼痛本身會對術後的恢復有不良的影響。比如說; 疼痛會使血壓上升, 這可能會使本來就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增加心臟病或腦中風發作的機會;或者如糖尿病的患者, 在疼痛的壓力之下, 血糖會更加不受控制;免疫功能也會因疼痛變差,加上病患因痛不敢下床活動, 肺炎和泌尿道感染的機率也跟著會升高。 常在病房聽到家屬告誡病人「要忍耐一點, 止痛藥用太多對身體不好!」。 事實上, 適度的止痛對病人是有利的, 一昧地忍痛反而有害﹗
疼痛是相當主觀的事, 相同程度的刺激有人覺得疼痛難當, 也會有人覺得沒什麼,所以不太可能在手術前就告訴病人會有多痛。但從手術的部位和程度,還是可以分出會比較痛或比較不痛的手術。 基本上, 愈有可能在日常活動中拉扯到的傷口就愈痛。在這當中, 每個人每天要做,且時時要做的就是呼吸,所以呼吸時會動到的胸部和上腹部的傷口是最會引起疼痛的。 一般外傷常見的骨折手術,因為在術後多會以石膏或其他工具固定,不太會動到傷口,反而會比手術之前斷骨未固定時造成的疼痛還輕微。 下腹部或背部的手術則是休息時不太痛,翻身或要下床時才會比較痛,以程度來分的話, 表層的手術會比深層的手術不痛;內視鏡手術如腹腔鏡、胸腔鏡,因為造成的傷口較小, 疼痛的問題也會大為改善。
一般來說,止痛藥物可分成兩大類: 嗎啡類和阿斯匹靈類。 阿斯匹靈類或普拿疼止痛藥是一般民眾平常較能接觸到且較熟悉的藥物, 在較小或較不痛的傷口,使用這類止痛藥就已足夠。 若是較痛的傷口,則通常得合併嗎啡類止痛藥才能達到合理的止痛效果。 這時可能會有人問:「嗎啡類的葯物用多了不是會上癮嗎?」這的確是大多數民眾對於接受這類止痛藥最大的心理障礙。其實; 上癮是心理上對藥物產生渴求的慾望, 和生理上的依賴性完全不同。後者是指停藥時會有症狀,和突然停止喝咖啡會一直想睡覺類似,但一般人不會因為沒咖啡喝就去偷、去搶吧。 即使是長期使用嗎啡的癌症患者,也都只會有生理上的依賴,而不會因上癮去做不該做的事。 更何況手術後的疼痛最劇烈的時間是前三天,至多一周後就可以將止痛藥減少到只有阿斯匹靈類的藥物。這麼短時間的使用,連生理性依賴都還來不及產生,更不用去擔心上癮的問題。
止痛藥物給予的途徑可分成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幾種。 剛手術完可能沒辦法馬上進食, 所以會先以注射方式開始使用。 一般會先以建議劑量開始給予, 評估疼痛的狀況再做調整。 因為每個人對疼痛的耐受能力和對止痛藥物的敏感度有相當大的差異,實際上的藥物需要量也會有差異, 據統計可差到八倍之多。 因此若是由醫護人員評估疼痛之後再調整, 來來回回可能要很久才會達到令人滿意的止痛效果。所以現在有另一種方式是由病人來控制止痛藥的劑量,當覺得痛時, 就按幫浦上的按鈕,馬上就會有一定量的藥物進入注射管線中。 這種「病患自控式止痛」的機器內有設定最高上限劑量, 所以不怕會給太多藥物。
綜合以上所說; 手術後疼痛的確是個問題?不是不能處理的問題。 只是在處理時, 還是需要病人和家屬對這方面有正確的認識及配合, 各種止痛的方針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