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兒童發展中心 張雅綺/賴培增心理師  

認識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相關圖片)

   兒童門診常會聽到家長抱怨孩子總是爬上爬下、動個不停,亂跑、亂碰,煩惱孩子是不是過動兒。過動兒是坊間為了溝通而簡化的名稱,它的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從全名來看,我們可以知道,此疾患的症狀不只包含「好動」。

  臨床上,ADHD的症狀應包含主要兩大項(1).不專注;(2).過動/衝動,此類疾患的異質性高,可大致區分成三種亞型,不注意型(僅有不專注的症狀)、過動─易衝動型(僅有過動/衝動的症狀)、以及複合型(兼有不專注與過動的症狀)。不注意的表現可包含:別人和他講話時沒有專心在聽、從事活動時無法注意細節或犯錯、日常中常遺忘東西等、過動/衝動的表現則包含:總是像個馬達動個不停、在需要坐著的場合動個不停、話多、打斷他人說話或遊戲等。在新的診斷系統(DSM V)中,認為這些症狀需要在12歲以前就已出現,廣泛出現在至少兩種以上的場所(如:學校、家庭中),並且造成學業或人際方面的損害。

  ADHD的核心症狀會引發認知、學業、家庭、情緒與人際的困難,家屬往往也是因為兒童的表現出現了前述的問題而前來就診,然而會造成前述問題背後的主因不一定係因為不專注或是過動/衝動,因此在臨床上評估是否有ADHD時,除了會聽取家屬的主觀報告外,也會蒐集在學校中的表現,了解個案的成績與人際狀況。此外,即使未有前述領域的受損,單只是注意到孩子的分心或是過動,也需要釐清是否有其他因素干擾,例如:皮膚過敏的兒童會因為皮膚搔癢會顯得坐不住,在改善過敏問題後坐不住的情況可獲得改善、或是睡眠不足時也會顯得腦筋混沌、無法集中注意力,為了抵抗嗜睡而人顯得躁動,在改善睡眠後專注力表現也會改善。又或者是交付的工作超過能力所能負荷,因此無法適當投注心力在活動中。有時候為了釐清問題,醫師會轉介兒童進行心理衡鑑,了解認知與注意力的功能,釐清家屬所報告的症狀/行為表現背後的可能原因。

         由於ADHD為一種生理疾病,藥物可有效處理核心症狀,但ADHD的兒童除了核心症狀以外,可能伴隨行為規範問題和負面親子互動,因此結合藥物及其他治療方式,才能給兒童最大的幫助

相關ADHD治療介紹
* 藥物治療
     以中樞神經興奮劑療效最佳,其機制為調解多巴胺系統來改善症狀,約75%兒童有效,需定時且長期服用。

* 個別/團體心理治療
     ADHD兒童可能伴隨情緒、人際問題,應用認知行為治療、情緒調控、社交技巧訓練,修正孩童想法、行為表現,學習情緒表達及因應,適當的人際互動方式,協助改善伴隨的問題。

* 行為治療
      選擇適當的行為技巧改善孩童的問題,教導師長應用方式,定期評估成效並視情況調整,技巧包含:
      § 漸進/目標管理:依照個案能力所及,針對大目標設定各階段小目標,漸進達成。
      § 立即回饋:針對想要他/她出現的行為(目標行為)給予立即的鼓勵。
      § 削弱:對於不想要他/她出現的行為給予他/她不想要的後果。
      § 懲罰/代價:讓孩子承擔錯誤後果為懲罰,取代肢體懲罰(如:手足搶玩具時,將玩具先收起來,雙方都不能玩,直到可以好好一起玩或輪流、分享時才能玩)。
     § 暫時隔離法:安排獨立空間(如:小椅子),當個案出現不想要他/她出現的行為時,請個案暫停當下活動到獨立空間冷靜;冷靜時間依年齡增加(例如:3歲3分鐘)。
     §  代幣制度:在個案同意下可製作一張清單,紀錄個案的點數,依事先約定好的累積點數兌換獎賞。

* 職能治療
      針對兒童的行為抑制問題、感覺功能失調、動作功能缺失提供適當活動做治療介入,藉由團體互動改善衝動控制、人際問題。

* 親職管教諮商
      提供家長ADHD衛教,讓家長察覺及了解兒童的現狀,教導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行為管理技巧。

* 神經生理回饋治療(衝動控制、注意力訓練)
      近年研究顯示ADHD與腦執行功能有關,進行執行功能的訓練,透過腦波回饋其訓練成效。

      若家長發現小朋友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可帶來醫院做專業的評估,目前藥物治療合併行為干預(應用行為分析)可有效的治療AD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