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89期
  • 2015年8月

斑爛色彩下的傷痛 燒傷創傷後的心理反應

精神科 侯德斌醫師  

斑爛色彩下的傷痛    燒傷創傷後的心理反應(相關圖片)

       年6月27日的北台灣有個不平靜的夜晚,對數百個家庭來說是場煎熬的噩夢,對照顧燒燙傷的醫護人員而言更是燃燒心力與處理大量傷患的高壓力抗戰。事發地點瀰漫的煙塵夾帶著火光,在場者尚來不急錯愕,歡樂的派對雲霧已化作食人猛獸,緊噬著受難者的吋吋肌膚,在薄如蟬翼的皮膚斑塊下是一片片血紅,疼痛的吶喊在急診室及病床間此起彼落,也牽動著焦急家屬和急救醫師的壓力情緒。在經過基本處理和進一步的燒傷相關治療程序後,醫院迅速照會精神科醫師對此次塵爆災難的的傷者進行心理評估和提供相關的專業建議,以期在嚴重燒灼傷害的治療過程中兼顧燒傷患者的情緒及心理可能反應。

        在許多重大壓力事件如重大天災、交通災難、火警、戰爭等,或是危害個人生命或尊嚴的情況下,如囚禁、性侵、拷問…等等,無論是親身經歷了傷害,還是受幸運眷顧得以全身而退,甚至是旁觀的目睹者,在壓力事件過後可能會有心理創傷的現象,在精神科門診遇過不少曾經經歷重大壓力事件的病人,即使流轉了數十寒暑的光陰,彼時的傷害記憶化作幽光微影隱伏於心湖之底,當經過類似的場景,聽聞熟悉內容的報導,受到似曾相識的刺激,都可能共鳴起當時回憶的漣漪,引起情緒上激動或生理上不適的反應。

經歷壓力事件的當事人若出現下列症狀時,要密切注意是否出現了急性壓力反應:
* 不斷回憶、不由自主的想起或提起該事件
* 經常作惡夢,失眠,易驚醒
* 經常覺得該創傷事件正在重演
* 失去創傷時相關記憶或感受
* 出現對環境陌生或不真實感
* 無法有正向和樂觀情緒,心情悲觀或淡漠
* 避免談到、看到、回想創傷有關的記憶、感受或象徵物,想逃離類似的場合
* 人際關係較為警覺,容易受刺激或驚嚇
* 容易放空、注意力不集中

       這些症狀可能在不同的時間點分別表現出來,往往不同的症狀此消彼長,如浪潮般陣性發作,當這些症狀在事發後持續出現超過一個月就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此時病人需要相關精神醫療和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來走出該創傷後的心理陰霾。尤其對燒傷病患來說,在住院治療期身體上需要忍受綿長的疼痛和刺癢感,換藥時的組織剝除與清創又是另一番身心上的折騰,放眼所見滿是厚厚的紗布白墊和層疊的消毒綠巾,讓在旁家屬和醫護人員對治療進展揣懷著既焦慮又期待的複雜思緒。然而在燒傷傷勢穩定後,傷者接下來要面對的是復建治療和回歸日常生活的適應,以及對傷後外在形貌改變的心理重建。接下來的階段要面對復原成效的不確定性,自我形象的懷疑,學業或事業上轉折,傷後生活的不便等等,都可能衍生出後續的焦慮或憂鬱疾患,此次災害的受難者年紀大都還在人生中的青春年華階段,後續背負著燒傷後的生活轉變和心理壓力的路途將更為漫長。

        對於此次燒傷受難者的精神心理層面處理方式,親人好友的支持和陪伴是最大的力量,讓處在徬徨和恐懼境地的心靈有可慰藉的力量,藉此確認自己是被關心的,平時熟悉的人物和世界並未被擊垮,進而有勇氣來面對後續的治療和復健。家屬在與傷患的溝通及交談中應避免追究或是責難的語言,悔恨或否認的情緒無法帶來正面的康復效果。在藥物方面針對創傷後壓力反應下的症狀亦有所幫助,如用來治療憂鬱和焦慮症狀的選擇性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單胺氧化脢抑制劑或受器調整劑,情緒穩定劑,或是短效的鎮定類藥物等等,惟使用上需要精神科醫師對燒傷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評估後依情況投予藥物。

        除了燒傷病患本人的心理狀況需要注意外,家屬和負責照護的醫護人員所面臨的壓力亦非同小可,家屬可能被迫放棄正常的作息和上班時間來陪伴,並且隨時為了病情變化而擔憂;醫護人員要花費大量的心力來照護大量病情危急的病人,同時還要面對病人和家屬的情緒反應。在病房裡看到的大多是願意陪伴和正面支持的家屬,還有醫護人員不辭辛勞的堅守崗位,誰不想在病人面前展現出堅強和希望的一面?但是這群人也會出現心理沉重感、疲勞、焦慮、憂鬱、還有情緒起伏的時候,一樣也要旁人的陪伴和支持,甚至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專業人員的幫助。在重大災害後的重大時刻,需要病人、家屬、醫護間彼此合作,互相關懷和支撐這段期間所遭遇的的艱辛過程,也祝福日後這些如春日煦陽下綻放花兒般的年輕生命都能順利康復,拾回原屬於自己的彩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