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會更好 安寧種子訓練與ACP推廣

社會工作室 王怡人社工師  

未來會更好   安寧種子訓練與ACP推廣(相關圖片)  年十月份第二個星期六為世界安寧日,為了意識到死亡的存在,大家不妨可以設定這一天作為「思考死亡日」,就如同每年為自己安排一次身體健康檢查,我們可能要事先預想的問題,包括:「在能夠自立生活、不必麻煩孩子的前提下,自己打算有幾年的健康壽命呢?」、「萬一真的需要子女照顧時,我們希望自己的身體和心智還能維持何種程度的健康呢?」,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不測的意外,如果平日不思考、不替自己人生變化打算,當變化突然發生時,相關決策便得麻煩其他家人,沒有準備也沒有預先知道想法,屆時將使我們的家人陷入混亂。人生好比是一場飛行,有起飛也一定有降落,如何讓人生順利著陸?重點在於我們要經常意識到死亡的存在,配合自己的人生歷程來修正我們的計畫,在進入降落階段之前,一切在想像練習中準備就緒,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任的一種人生態度。

  為了「未來會更好」的信念,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2000年制定公布施行至今,無論是醫療團隊人員或是一般民眾均期望透過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觀念宣導,讓有一天真的面臨到末期醫療照護之決策過程時,能夠生死兩相安。然而一般人在太平無事時是不會積極思考「老、病、死」課題,更不會理智設想有一天自己面臨末期病況時需要準備什麼,以致於若遇到未被好好告知病情的情況下,是沒有機會對自己的末程病況處理表達意見,能「有尊嚴地好走」並非可遇不可求,若你不希望醫師在末期危急存亡的時刻仍窮盡一切醫療作為對你「急救」,還是預先立下意願書,有朝一日在符合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時,可以順利回歸自然。同樣的,醫療團隊人員也須不斷精進,進入末期醫療照護的範疇時,如何告知病人病情會比較合宜的,緩和醫療與延命治療對病人及家屬的實質意義,臨終照護的流程細節如何操作,讓臨床醫護人員在持續性的討論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進而提供病人及家屬更好的末期照護品質。


        因應本院安寧病房即將啟用,遂誕生了臨床安寧推廣種子計畫,2015年9月24日在亞東會館臨床技能中心第一會議室辦理臨床安寧推廣種子訓練,上課對象為本院需經常處理安寧議題之臨床科別及病房醫護人員,以一單位一種子的概念,期許進階種子能在各科別及病房開枝散葉。當天上午邀請了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醫師,針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深入剖析,以及採取分組討論引領學員在相關問題及溝通進行思辨與演練,阿丹醫師的精闢論點提供種子學員更多臨床上遇到的疑難雜症因而解惑。下午則是由台灣安寧照顧協會講師、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葉北辰諮商心理師登場,課程主軸為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認識、預立安寧意願書簽署告知技巧原則介紹,透過小組演練加深每位種子學員對於安寧療護、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生死觀念,並澄清許多倫理迷思,合計完訓46人。部份學員表達對於種子訓練安排用意及講授內容的肯定,亦啟動學員本身重新思考向病人或家屬說明預立安寧意願決定時的立場,且更具信心在非安寧的臨床場域明白怎麼樣合宜地說明病情,是對病人及家屬最好的。

 
       種子學員接下來被交付的重要任務便是向自己單位的醫護同仁宣導,面對末期病患的照護決策時能更有技巧地引導,協助病人及家屬在末期照護的最後一哩路得到善終善生。《經濟學人》雜誌智庫「經濟學人情報社」(EIU)6日公布2015年「死亡質量指數」(Quality of Death Index)報告,調查全球80個國家與地區的臨終安寧療護情形,英國位居全球第一,台灣則排名第6位,居亞洲之冠。但對每個人來說,死亡準備是非常個別化且歷經千辛萬苦的安排,趁著健康的時候,備妥我們的待辦清單,這份安排到臨終前的計畫,一定是依著每個人的期待或生活經歷改了又改,有品質的生活正是由此開始。我們期許每一年有更多的種子學員加入進階學習的行列,讓安寧觀念深植於末期照護的場域裡,衷心盼望學員們能盡力協助每個臨床場域中的末期病人得到讓病人幸福的醫療,直到最後一刻。

未來會更好   安寧種子訓練與ACP推廣(相關圖片)

陳秀丹醫師熱情講課

 

 

未來會更好   安寧種子訓練與ACP推廣(相關圖片)

 

 

臨床案例分組討論

 

 

 

未來會更好   安寧種子訓練與ACP推廣(相關圖片)

 

小組演練如何推廣預立安寧意願

 

 

 

未來會更好   安寧種子訓練與ACP推廣(相關圖片)

 

 

護理部陳麗珍副主任一一頒發種子盆栽給每位完訓的種子學編註--要發芽發光發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