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斯特菌』食物中潛藏的感染危機

感染科 黃昱璁醫師  

『李斯特菌』食物中潛藏的感染危機(相關圖片)   例一:二十七歲陳女士,目前懷孕第三十五週,兩天前開始出現發燒及頭痛等症狀,同時注意到出現胎兒活動力下降的狀況,於是她立即到急診做進一步檢查。在急診時發現已經出現胎兒窘迫等症狀,經緊急剖腹產生下胎兒。生產過程中發現胎盤有遭到感染的現象,由於胎兒出生後的狀況不理想,經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數週後才順利出院。住院期。間發現該女士在急診採集的血液培養以及在手術室採集的胎盤組織、羊水以及新生兒血液培養菌培養出李斯特氏菌,而胎盤組織的病理切片亦發現許多微小膿瘍散佈在組織中。

   案例二:七十八歲的李老先生,目前有糖尿病及氣喘的病史,同時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控制氣喘。入院前兩天突然發生高燒及寒顫,入院當天出現意識不清而送至急診,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中散佈許多一到兩公分不等的病灶,同時血液培養在兩天後發現李斯特氏菌。經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後,李先生逐漸恢復意識,而腦部的病灶在經過四週抗生素治療後,再度追蹤核磁共振發現已無腦膿瘍。

   案例三:五十一歲張先生本身有病毒性肝硬化已數年,目前因罹患淋巴癌正接受化學治療中。日前因突發高燒及頭痛來到急診求診,到急診時張先生已出現休克及器官衰竭,經後線抗生治療仍不幸於入院第四天過世,急診採集的血液培養經鑑定為李斯特氏菌。

  李斯特氏菌感染是一種由食物傳染的嚴重疾病。它是一種不產孢子的格蘭氏陽性菌,可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並容易藉由受污染的食物造成群聚感染。該菌可於低溫下生存,因此食物即使保存在冰箱中它仍可繼續生長。傳統上常提到的食物媒介包括:生肉(禽類、牛肉、羊肉、豬肉)、即食性的肉品(牛肉凍、冷盤)、未經高溫滅菌的生乳以及其製品(軟起司、冰淇淋)、生菜沙拉以及水果等,然而在台灣尚未針對感染個案做疫情調查,因此到底是藉由哪種食物傳播目前並不是很清楚,高危險族群如上述案例中的病人只能盡量避免食用上述的食物。過去台灣感染李斯特氏菌的個案甚為罕見,然而最近十年內的個案數比過去多出許多,確切的原因並不是很清楚。及時釐清各菌株間的基因相關性在疫情調查以及食品衛生管控上相當重要。目前李斯特氏菌可分成十三種血清型,其中有四種血清型最容易造成群聚感染。是否為群聚發生則需利用分子分型如脈衝式膠體電泳(PFGE)來釐清。

  李斯特氏菌的傳染途徑多為食用遭受該菌污染的食物數日或數週後發病,一般人會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臨床表現並不是太嚴重而且多在幾天之內即會自行痊癒。然而在下列這些高危險族群如:胎兒、一個月內的嬰兒、年長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肝硬化、洗腎病患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劑(類固醇使用者、癌症、接受化學治療、器官移植後)的病人中就不這麼簡單了,這些免疫功能比較不好的人往往在感染後造成嚴重的敗血症或腦膜炎甚至腦膿瘍,死亡率可超過20%。孕婦在感染後會發生菌血症,症狀多為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一般也會在幾天內會自行痊癒,不過該病原可穿過胎盤傳染給胎兒造成胎兒窘迫、早產甚至死胎,而受到感染的胎兒會發生瀰漫性感染(在許多組織中可培養出李斯特氏菌),在急產後往往需在加護病房做進一步治療。而上述高危險族群的病人在感染後會出現敗血症、腦膜炎或腦膿瘍等併發症,症狀多為發高燒、休克、意識不清、嚴重頭痛,即使有及時的治療,死亡率以及後續併發的神經學後遺症更高達30%以上。比起其他常見的食源性細菌感染如:沙門桿菌或彎曲桿菌等,李斯特氏菌的併發症及嚴重程度都高出許多,目前在歐美國家是相當受到重視的食物傳染的病原體。相關單位除了應建立疫情調查系統外,高危險族群民眾的飲食習慣應予以適當衛教。

以下幾點是針對高危險族群飲食習慣需特別留意的資訊
* 避免食用生肉或食用前未再烹煮的肉類或禽類,如:牛豬肉凍、醉雞、鴨賞等。
* 避免生食海鮮以及未經完全烹煮的海鮮,例如:煙燻鮭魚、鯊魚腌或醉蝦嗆蟹等,另外應避免食用放置於冰箱但未再度加熱的海鮮製品。
* 未經消毒的生乳以及其製品,例如乳酪和優格等。
* 生蛋及未完全烹煮的蛋製品,例如:自製沙拉醬或溫泉蛋等。
* 肉類製品應烹煮至全熟再食用,例如:香腸、火腿、熱狗、貢丸、包子、肉圓、餛飩和水餃等。
* 蔬菜水果要生吃前應充分清洗乾淨。
* 冰箱的食物應充分加熱到出現蒸氣再食用,並應盡量避免食用隔夜食物。
* 一般感染在食用遭受感染的食物後12到72小時內出現症狀,有時可長達數日才發病,相關的症狀包括:發燒、腹痛、混有血絲及黏液的腹瀉、頭痛、肌肉酸痛等,高危險族群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預防勝於日後的治療,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避免李斯特氏菌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