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201期
  • 2016年8月

『肌』少成多有撇步 談肌少症

社區健康發展中心/詹雁婷專員  

    灣將在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代表著高齡人口正快速的增加,因年紀增長引起的疾病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往多認為上了年紀的人走路速度慢、體力差、虛弱是理所當然的現象,但是這也有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骨骼肌肉對於身體功能的維持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然而骨骼肌肉量卻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過了40歲以後,肌肉量會以每十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到了70歲以後更以每十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肌少症是一個以肌肉量與肌肉功能低下為表現的症候群,除了盛行於老年族群外,同時也是導致老年人衰弱、失能、跌倒、住院與其他老年人不良健康狀態的危險因子,因此對銀髮族來說肌少症是不可忽視的議題。
 
    本院於今年5-6月在北棟思源一廳舉辦了兩場「肌少症講座暨篩檢活動」,分別邀請家庭醫學科陳志道主任及復健科丁俊文物理治療師帶領民眾認識肌少症議題及簡易運動教學,活動除了講座外,同時在現場為參與民眾進行握力及行走速度檢測。檢測標準依據國內定義判定,握力檢測標準男性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為肌肉力量低下;身體功能表現項目則請民眾以正常速度行走5公尺取平均值測量,若行走速度小於0.8公尺/秒為身體功能低下,最後依據當天檢測項目較不理想的民眾再進一步至家醫科診間,透過生物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儀器測量肌肉量指標,其定義為四肢骨骼肌肉量(kg)除以身高平方(m2),若男性小於7.0 kg/m2、女性小於5.7 kg/m2則為肌肉量低下。而目前國內使用3項重要指標來做為肌少症的診斷,包括肌肉量低下、肌肉力量低下、身體功能低下。若符合肌肉量低下者,可能為肌少症前期;符合肌肉量低下且肌肉力量低下或身體功能低下者,則為肌少症;若符合3項重要指標,則為嚴重肌少症。

      活動當天的講座除了讓民眾認識什麼是肌少症外,同時也教導民眾可透過飲食及適當的運動兩大方向來預防及改善肌肉流失的情形,飲食方面主要包括蛋白質和維生素D的攝取,建議蛋白質攝取量為每日1-1.5克/公斤體重,並平均分布在三餐中攝取,其中白氨酸(leucine)能夠增進蛋白質的生成和減少蛋白質被分解,食物中如大豆、小麥、胚芽、魚肉、牛肉等均是優質蛋白質來源。至於運動方面,可視個人體力正確而適當的從事抗阻力運動、有氧運動、以及增進柔軟度與平衡的運動,抗阻力運動主要是負重做肌力訓練,建議在有專人指導下舉啞鈴或到健身房訓練,另外,也可配合彈力帶運動,彈力帶是一種具有伸縮能力的材質的運動器材,也是一種復健輔助器材,具有提供阻力、加強肌力的功效。一旦肌肉的質量與力量能夠提升,長者老態龍鍾、倦怠無力的現象就可望獲得改善。

      兩場活動下來,不少民眾檢測行走速度時都會笑說很像在走台步,或是夫妻檔互相較勁誰的握力數值比較高,讓活動過程充滿了樂趣與歡笑,也帶給許多長者及民眾對於肌少症有進一步的了解,更加關心自身的健康。接下來至年底,每月都會在院內北棟思源一廳舉辦一場肌少症講座暨篩檢活動,歡迎對於肌少症議題有興趣或想檢測的民眾持續留意醫院或社區健康發展中心網頁、亞東健康+粉絲頁,就可以得知活動的訊息喔。

參考資料: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全民健康基金會

『肌』少成多有撇步  談肌少症(相關圖片)

 

 

復健科丁俊文物理治療師衛教「肌少症講座及教導民眾運動

 

 

『肌』少成多有撇步  談肌少症(相關圖片)

 

 

由家庭醫學科陳志道主任衛教「肌少症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