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過動或恍神會怎樣嗎? 談ADHD的困難與處置

精神科兒童心智 林育如醫師  

孩子過動或恍神會怎樣嗎?   談ADHD的困難與處置(相關圖片)       生,我的小孩被老師說有過動,經常不專心,平常都動來動去,坐不住、摸東摸西,是真的嗎?我的孩子很常恍神、分心、拖拖拉拉、丟三落四,可是一點也不過動,醫生怎麼也說他是ADHD呢?

ADHD是什麼?
  ADHD全名為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就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症狀,造成生活、學習、人際上的影響。ADHD通常在兒童期(12歲之前)就漸發展出症狀,例如:特別好動、閒不下來、沒耐性、易怒、易人來瘋、多話、雞婆、專注力短、常分心、拖拉沒時間概念、被動、丟三落四、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在校不是常跟同學起衝突,就是忘記交功課、帶東西,上課也不專心,經常神遊、沒在聽、狀況外;回到家,督促功課、生活常規總是引發親子紛爭,沒有扯開喉嚨大聲說話,孩子似乎總是覺得天塌下來也與他無關!ADHD目前分成三種表現型,最常見的是合併型,也就是既有注意力不足的症狀,也有過動/衝動的特質;其次是注意力不足型,單純只有專注力不足的症狀,有些甚至像是慢郎中,跟過動搭不上邊;最少見的是過動/衝動型,也就是以衝動過動的症狀為主。
  
ADHD是怎麼來的?哪裡出問題呢?
  ADHD目前在醫學上被認為可能與遺傳、母親懷孕時吸菸或吸毒、早產、腦炎、癲癇有關,有ADHD的孩子腦部在控制衝動、專注力、組織執行功能、時間感的多個腦區的皮質發展、白質連結都較正常發展兒童慢成熟,家長經常覺得ADHD孩子行為較幼稚。所以說,ADHD是一個腦部的疾病,以行為、情緒及專注力較難受到理智控制為表現,大多是天生的,並非教養因素所造成。孩子的ADHD行為經常不是故意的,常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騷動的意念、衝動,做出引人注目、惹人生氣(經常也匪夷所思)或是驚奇刺激的行為,達到其需要立即被外在刺激滿足的欲望;另一方面,因為無法控制腦中的雜訊與外來刺激,使得大腦運思中心無法持續集中在該注意的目標上,結果就像是電腦的視窗跳走了,不然就是直接導向螢幕保護程式,好像當機似的。
  
ADHD的影響
  ADHD具備活力、熱情、天真、不執著等正向特質,但也帶來負面影響,例如:
* 較容易有意外傷害
* 無法發揮潛能:ADHD孩子智商不見得差,經常也很有想像力、創造力,但執行力較差,在課業、需要行為控制與組織規劃的事務上表現不如預期,部分孩子長大後的職業表現也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也常見合併學習障礙影響孩子表現。
* 情緒障礙:ADHD造成許多挫折與混亂,若不協助控制孩子的症狀,長期下來易導致自尊低落,容易負向思考、處事消極,長大後易有憂鬱、焦慮的問題。另外ADHD也經常合併情緒調節障礙。
* 對立反抗/行為規範障礙:因情緒個性特質,部分孩子有叛逆、自我中心、憤恨不平、違反規範等表現。
* 物質濫用:ADHD患者長大後抽菸、喝酒、使用非法藥品的比率較高。
* 父母憂鬱焦慮的比例較高:因為孩子不好管教,衝突多,又需面對外人責難的眼光,父母親較易有情緒困擾。
 所以,ADHD不是順其自然就好,是需要積極面對、處理的課題。

ADHD有哪些治療方式呢?
      若懷疑孩子有ADHD,建議到醫院精神科兒童心智評估。ADHD目前的標準治療包括:行為治療、環境調整與藥物治療,需依孩子的狀況做選擇,前兩者是必須的,而三者併用往往得到最佳療效。另外的輔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目前實證上藥物治療為唯一可以改善ADHD核心症狀的治療,但也只能控制症狀,需長時間(數月至數年)服藥,搭配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充足睡眠、運動)、教養與行為訓練,等大腦成熟,症狀會逐漸減少。治療主要是避免孩子因症狀產生上述併發症,錯過學習、人格發展的黃金期。

結語
  臨床上,發現家長治療方式的選擇與家長教養哲學有關。近來保護兒童自主權、反對罐頭小孩的思潮漸起,許多人認為過動只是孩子的一種個性,因此力主檢討外在環境去配合孩子,反對壓抑孩子的行為特質,反對用藥。但須提醒家長注意,別人理想的教養方式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家長需要評估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能提供的教養時間、家庭內其他孩子的需求、孩子ADHD的嚴重程度與帶來的影響、家長與孩子對自己的期待、學校資源等,來做教養與治療的選擇。不要沒有長時間陪伴管教孩子的餘裕、管不動孩子,經濟上無法選擇師生比較高或較多元活潑的教育環境,堅持孩子不能靠吃藥,但又希望孩子能夠在行為上、課業上與沒有過動的孩子有同樣的成就,甚至過度期待學校、同學能給予協助、寬容,只會陷入自己與孩子衝突的循環,造成自己與孩子的挫折。希望家長可以欣賞ADHD孩子的可愛,理解他們的無奈,也可以評估孩子與家庭的需求為孩子選擇最好的治療。